郭升民
【摘 要】确保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的路径就是要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机制的构建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完成的,有其构成要素与基本的内容。本文试从其构成要素出发,剖析了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几个要素的关联性,并探讨了相关的构建内容。
【关键词】构成要素;多元化;长效机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和方式,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更好地沿着有效的路径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的目标而构建。它的构成要素与基本内容是很值得我们进行探讨的。
根据农民收入的现状以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指导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党中央报告的精神,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与农村社会小康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要通过以城带乡、以工晡农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即要从单纯的农业经济转变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转变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上来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要敢于创新、开拓,善于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科学指导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在城乡统筹的战略式发展思路指引下,找出长期促进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其运作机理,才能使农民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根据上文所述,其基本思路是要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与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将风险农业向安全高效农业转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方式向以非农产业为主转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农业内部要坚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考虑多元化发展,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处于最底部,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如果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对农业、农村经济环境不进行改善,农民增收就难上加难。处于中间部分的是提高农民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各种途径。而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质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各个层面都要有效衔接、有效配合,无论哪个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农民增收的效果打折。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由于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民增收的外部性因素在增加,单从农业内部采取单项的、局部的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素一: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石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与调整。农民收入的增长要获得历史性突破,若仅局限于农业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素二农民持续增收的载体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协调发展。增收问题说到底是农民的就业问题,要素三: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加快科技创新。要素四:农民持续增收的方法是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农民增收来源的多元化机制
建立农民增收来源的多元化机制,是指根据当地的农村、农民的情况,对农民职业构成及其收入构成进行分类,分析其增收的潜力和困难所在,提出多元化的增收渠道,稳定增收途径,建立农民增收来源的多元化机制。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民资产性收入、农民创业性收入等等。
按家庭收入非农化程度分类法,以农户家庭经营中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例进行分类,将农户分为纯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它业户( I兼户)、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户(Ⅱ兼户)、非农户四类。面对农民增收难,农业经营的分散性和经济结构的滞后性的现状,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渠道是确保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选择。
1、建立提高农业效益、农内增收为主的纯农户的增收机制。存农户指的是他们人均收入中90%以上是来自农业的,只有不出10%是来自非农业的农村住户。对于纯农户而言,其增收的途径主要在农内实现。第一,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创新,以质量安全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精密型规模农业。粮食产业在我国是一种劣势产业,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以优化品种结构、质量为突破口,以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品种,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最终形成精密型规模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农内增收。第二,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确保农产品优质、高效的基础,是形成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民的关键,是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源泉。在有限的土地上,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产出与优质的产品。第三,农村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市民化,提高农民农业人均收入与增加工资性收入的有效选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以逐步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转向集约化经营,提高营业劳动生产率,不断优化农业成本和产量的关系,取得明显的农业规模经营效果,增加农业收入,人均农业收入获得绝对提高。而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可以实现农外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2、兼业户的增收渠道。以农业为主兼营它业户(I兼户)和以非农业为主兼营农业户(Ⅱ兼户)的增收也来源于农业内部和农外,兼业户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兼业户除了与纯农户一样可在农业内部增收外,其增收途径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乡镇企业仍是农民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二,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增加在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尤其是要开发农村的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业,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是政府的一项职能,又能够安置更多的农民就业。第三,农民进城就业市民化。农民进城就业可以使广大农民迈进现代文明的城市生产和生活中,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必然过程。第四,农民出国就业,获得国际货币收入。在面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形势下,农民就业也逐步走向国际化。
(二)建立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机制
1、建立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农民倾斜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倚重工业和城市的倾向以及国民经济分配格局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因此,尽快调整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政策,是实现我国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第一,国家应通过分税制体制调整和财政转移支付,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的财政分配关系。第二,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在具体的财政资金使用中,应逐步凸现对农民的倾斜。主要通过启动农村公共工程政策,增加对农村的投资,并让农民主要以“以工代赈”的形式物化这些投资,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的项目,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从制度上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加,为农民增收提供稳定的财政基础。第三,在社会保障、教育等领域也要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政策待遇。
2、建立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根据WTO“绿箱”政策规则,尽快建立农业的支持保护机制,从宏观政策卜保护农民的利益。第一,在要素投入方面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使农民收入获得生产性的增长。第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其真正成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渠道。同时,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降低“三农”贷款门槛,保护农民权益。第三,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重点保护。按照确保粮食安全,兼顾农民收入的政策取向,调整粮食补贴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在粮食主产区,要放开主产区的粮食市场,实现粮食流通市场化。
(三)建立维护农民经济权益的分配机制
1、通过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增加农民的永久性收入。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土地是农民获得收入的最重要的资产。长期看来,就是要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在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农地使用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户土地所有权的内容,建立并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同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这样确保农民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通过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增加农民的永久性收入。
2、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是实现农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的价值形成于生产领域,而只有当农产品在社会商品交易中得到变现,才形成农民在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也就是说,农民收入实现于流通领域。而我国农村市场面对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农户购买和销售能力都很小,由此决定其讨价还价能力弱,单位购买和销售成本高。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关键是解决亿万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组织手段,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由农民组织取代个体农户成为市场主体,是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共享工商业的利润与剩余突破口,是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
3、劳动关系法制化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有力保障。在农村市场经济中,各类经济主体(包括基层政府与农民)要自主地为着自身的利益从事经济活动,农民在劳动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和被动地位,以致其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个人收入分配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应考虑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各行业参与决策的代表人数,以增加农民参与决策的人数,这样就会从根本上避免有损于农民利益决策的出台;加强法规建设,引导农村中介组织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_1
[2]朱述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