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悲剧美学视域看《红楼梦》

2013-06-25 21:17吴雨蒙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酒神精神尼采红楼梦

吴雨蒙

摘 要:本文以《悲剧的诞生》为基础,从尼采的悲剧美学视域解读《红楼梦》。根据尼采提出的悲剧源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交织的观点,探寻黛玉和宝钗身上所分别具有的酒神倾向和日神倾向,并以此分析《红楼梦》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其特有的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 尼采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悲剧美学

《红楼梦》作为东方文学史上悲剧的典范之作,一反中国人喜好苦尽甘来之“大团圆”结局,被王国维称为“彻头彻尾之悲剧”[1]。其悲剧结局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悲剧美,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话题。

在西方悲剧美学的研究中,尼采《悲剧的诞生》提出了悲剧源于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相结合的观点。从尼采的悲剧美学视域看《红楼梦》,不难发现,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大女主角,在精神上分别十分突出地具有酒神倾向与日神倾向。《红楼梦》悲剧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悲剧美,正是源于这两派的交融碰撞。

一、黛玉的酒神倾向

在奥林匹亚圣山的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常乘坐马车浪迹世间,和信徒们一路纵酒、狂舞、高歌,由此诞生了古希腊的酒神节。节日中,人们纵情狂欢,无视平日的禁律与规章,以求达到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境界。尼采将这一酒神形象提取出来,赋予其变动、放纵、直觉、本能、疯狂的特征,称为酒神精神。《红楼梦》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酒神精神的人。

首先,黛玉的“叛逆者”形象与酒神的反叛精神高度契合。酒神对各种禁律与规章不屑一顾,酒神颂舞蹈有着“一种放纵的自由感”[2]。《红楼梦》中,黛玉个性直率,对外在繁荣内在腐朽的封建制度冷眼相待,是反抗封建社会并与之决裂的典型人物。她对官职仕途嗤之以鼻,从不劝宝玉谋官求职;她不被动等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大胆追求爱情,并以死反抗。作为一个封建贵族的叛逆者,黛玉的身体弱不禁风,精神上却有“一种傲岸不驯的气概”[3]。

其次,黛玉灵魂中那种脱于世俗、亲近自然的精神,也体现了她的酒神倾向。尼采指出,“酒神状态的陶醉以其对生存的通常限制和通常界限的消除,在其持续过程中包含了一种冷漠的成分,所有过去的亲身经历都沉浸于这种成分中。”[4]可见,酒神对尘世投以一种极冷漠的态度,不愿让日常现实进入意识,追求本真与自然。

二、宝钗的日神倾向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端庄沉稳、理智大气,与日神精神高度吻合。尼采笔下的日神恬静、节制、理性、道德、和谐,是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最多才多艺、最英俊的神祇,“是‘照耀者,是光明之神”,[5]这一形象与《红楼梦》中才貌双全、风格正统的宝钗是相类似的。

从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来看,她恬静理智,稳重和平,节制力高,与日神精神十分吻合。她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恰如其分,比如宝玉被贾政暴打,宝钗探望时手托丸,劝宝玉嘱袭人,说到动情处,也只是“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6]知事明理,举止娴雅。贾府上下人员众多,宝钗对各类人物都应对自如,连心胸狭窄的赵姨娘都赞叹“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7]与西方完美的日神相对应,宝钗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最美满的女性”[8]。

从宝钗这一形象的功能来看,作为正统的封建淑女、封建卫道者,她像日神一样,是作为遮掩现实的华丽面纱的形象出现的。尼采说:人为了能够生存,“就需要一个美好的幻觉, 用一块美的面纱把它自己的身体遮挡起来”,[9]这是日神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是宝钗这一形象存在的意义。红楼故事的发生地点是逐步衰微的贾府,是清朝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痛苦的衰微过程中,需要一个“令人陶醉的幻象,需要快乐的外观”[10]来缓解痛苦。宝钗才智双全,通情晓理,圆滑世故,坚定真诚地守护着封建社会,她便是封建社会的“快乐的外观”。

三、《红楼梦》的悲剧美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希腊悲剧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日神的形象世界中宣泄的酒神歌队”,[11]“那两重性本身就是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是日神倾向和酒神倾向这两种互相交织的艺术本能的表达。”[12]因此,悲剧源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交织。

《红楼梦》的悲剧,正是由以黛玉、宝钗为代表的两类人的较量引起的。黛玉代表具有酒神倾向的一群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如宝玉、晴雯等;宝钗代表具有日神倾向的一群封建社会的维护者,如贾母、贾政等。这两种类型的人生活在一起,思想互相交织斗争,导致悲剧的诞生。宝钗等人用其光辉美好的形象遮掩着封建社会的破败,使其在表面上呈现一派美好和谐之景。

尼采认为,人们在看悲剧时,能够“在痛苦中感受到原始快感”,“在有形的外观世界的毁灭中得到一种更高的满足”,[13]体悟到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快乐。因此,悲剧美的实质,便是激起人最原始最内在的生命意志,产生形而上的慰藉。《红楼梦》中,以黛玉为代表的酒神派一直与封建社会做着顽强抗争,竭力追求自由与真性情。当黛玉于宝玉宝钗成婚时含恨死去时,不但没有影响她那种抗争的精神,反而激起了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愤慨、对封建社会的更加强烈的抗争欲。黛玉虽死,但其所具有的酒神精神并未随肉体的毁灭而消逝,仍在冲击着日神的光辉外表。直至最后,繁华褪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除了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悲痛感之外,更多的是让人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心中“引起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14]

注释:

[1] 张国星. 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M]. 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138.

[2]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25.

[3] 胥惠民. 20世纪《红楼梦》研究综述[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8. 366.

[4]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7

[5]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7.

[6] 曹雪芹. 红楼梦[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14.

[7] 曹雪芹. 红楼梦[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471.

[8] 王昆仑. 红楼梦人物论[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 169.

[9]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45.

[10]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9

[11]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2

[12]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73

[13]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42-143.

[14]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张隆溪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67.

猜你喜欢
酒神精神尼采红楼梦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对《小公主》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分析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红高粱》中酒神精神的显现
浅析尼采酒神精神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几点启示
与其说克里斯“死”,不如说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