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继涛
(钦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钦州535099)
外宣英译在我国的对外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内外不分”,即把原本用作内宣或带有内宣烙印的汉语材料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语。结果,“虽然在外在形式上,汉语转变成了英语,但在句子结构、语篇构成、语言民族风格、信息量的传递层面上仍保留着汉语的特征……这种译文英美读者看不明白,达不到外宣英译的目的”[1]。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译者没有做好甚至没做译前的文本分析,在没有领会原文要旨的情况下就照搬原文的形式和内容,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文本分析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透彻理解原文、制定翻译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本分析有多种方法和视角。本文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学者诺德提出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作为外宣英译的文本分析方法,提出在外宣英译中应以译文目的为导向,通过对原文文本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分析决定适合译文目的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译语文化语境中实现预期的文本功能,从而达到外宣英译的目的。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以下简称“诺德模式”)是诺德先后在她的著作《翻译中的文本分析》[2]和《作为目的性行为的翻译》[3]中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是在吸收功能派各种翻译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具有该派理论的共同特征,即强调译文目的在翻译中的决定作用。但相比该派其他理论,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给予了原文更多的关注,同时强调原文分析对实现译文目的的作用,并形成了诺德的翻译思想,即“功能+忠诚”[2]31翻译原则,也是该模式的核心思想。其中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对目标语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3]126;忠诚是指“译者要考虑翻译活动所有参与者的意图和期望,以寻求各方之间的平衡”[4]。这就意味译者对原文和译文都要负责,不仅要传达原文内容及其内涵,“还包括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包括删减甚至改写”[5]。诺德还强调,“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译文应符合目的语的通用文体规范和语域特征”[3]62。但不同语言文化间的通用文体规范或多或少存在着一种“不可通约性”[6],同时受各自交际环境和翻译目的的影响,译文可能会实现与原文完全不同的功能。据此,诺德提出了两种翻译类型: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鉴于这两种翻译类型在诸多研究中已有详述,这里就不再赘言。
诺德模式依次按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和翻译问题的确定三个步骤进行。
1.2.1 翻译纲要的分析
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翻译/译文目的居于一切要素之上。译者在翻译前,需要从委托人处得到或是双方共同讨论抑或是译者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况拟定的,一份具体说明翻译目的和要求的翻译纲要。理想的翻译纲要“应该(明示或暗示)包含预期的文本功能、译文接受者、文本接受时间和地点、媒介、译文制作或接受动机”[3]60等内容。译者只有清楚地了解翻译纲要,明确翻译目的和要求,才能在翻译中有的放矢。
1.2.2 原文分析
原文分析包括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的分析。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及其意图、原文接受者、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动机、文本功能等;文内因素则包括主题、内容、词汇、句子、段落等方面。通过原文分析,了解原文特色功能,并与译文目的比较,译者可以确定翻译任务是否可行;预测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明确原文哪些成分应该保留,哪些需要作必要的调整。
1.2.3 翻译问题的确定
翻译问题指“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他们的翻译能力及工作条件如何)必须解决的客观(或主体间性)的传译问题”,按功能层级由高到低分为:语用问题,“主要由原文与译文交际情境差异所造成”;文化问题,“主要由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语言和非语言使用惯例和常规上的差异造成”;语言问题,“由原语与译语语言结构差异造成”;特定文本问题,“例如某些讲话、新词或双关语等”[2]166-167。翻译问题分析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问题的处理实际是具体的翻译操作过程,诺德模式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从语用层面决定翻译的目标功能(纪实翻译或工具翻译),然后将原文中需要照原样重现的功能和哪些必须根据受众背景知识、心理期待、交际需要、媒介条件以及指示需求的内容区分开;翻译类型决定风格是以源语文化还是目标文化为导向;最后,如确有必要,才考虑语言系统的差异问题”[3]68。
概而言之,诺德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功能翻译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功能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在分析、了解原文特色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译文目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在目标文化语境中实现预期功能。这与外宣英译实践“应以目标文本潜在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为导向”以及“信息是有选择性”[7]的特点是极其契合的。因此,以该模式作为外宣英译的文本分析方法无疑是切实可行的。
目前我国的对外宣传材料多数是由汉语译成英语,通常是先由专人写出中文外宣文稿,然后再交由翻译人员译成英语。而这其中不少中文原稿是按照汉语思维习惯下笔的,行文措辞上带有明显的内宣风格,具体表现为“用词华丽,喜欢使用抽象、铺张的比喻、形容词、套语和诗词成语……常有夸大、拔高的、煽情的倾向”[8]。而英语宣传材料大多“文体平实,用词具体,重在提供信息”[9]。翻译时如果不顾内外有别,强行照搬,产出的译文就会打上深深的中文烙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式英语”。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做好译前的文本分析工作,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制定合理的翻译策略,以最终产出符合预期交际目的的译文。具体操作上诺德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分析步骤。
根据诺德模式,在进行外宣英译前,首先要制定一份详尽的翻译纲要,确定译文的预期功能、目标读者、交际情境、媒介等相关因素,明确具体的翻译要求;然后进入原文分析,识别原文文本类型、功能及交际意图等,并与译文目的比较,预测出可能出现的翻译问题。最后进入翻译问题的处理,采用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首先确定翻译的目标功能(外宣英译的特点决定其应主要以工具翻译为主①诺德的“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目的是“效仿源语文化交际活动,为目标语文化交际活动提供工具;译文实现的功能可能与原文相同、相类似甚至相异”(Nord,1997:51)。这与多数外宣英译“以目的语为依归”(袁晓宁,2010),“以目标文本潜在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为导向”(王静,2010)的特点相契合。因此,笔者认为,在诺德理论框架下,多数外宣英译应以工具翻译为主。);然后进入文化层面的分析对比,明确为交际需要和读者认知能力因源语与译语各自文化语境中通用文体规范、特定历史文化、语言风格等语言与非语言因素差异而需要调整、删减、补偿甚至改写的成分;最后才是语言层面的转换和调整,使译文在语篇功能、结构、信息量及风格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期待,从而达到外宣英译的目的。
外宣文本多以信息传递、感化劝诱受众为主要目的,大多属于信息功能为主或诱导功能(亦称感染功能)为主的文本。以下我们各选一信息功能为主和诱导功能为主的文本,通过诺德的分析模式来进行翻译。
例1.梅园新村
(ⅰ)梅园新村位于长江路东端,是一组欧式的建筑。(ⅱ)尽管经历了岁月的风雨,但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ⅲ)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ⅳ)从1946年5月到1947年3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共代表团在这里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十个多月的和平谈判,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ⅴ)1961年在这里建成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1990年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同年7月1日周恩来全身铜像落成。(《现代快报》,2005-08-02,序号为笔者加)
翻译纲要分析:(1)预期文本功能:信息性(取得与原文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功能);(2)译文读者:普通外国游客;(3)媒介:报刊;(4)译文意图:提供信息,吸引游客。对以上因素分析,可以明确具体的翻译要求:译文应符合译语相应的通用文体规范;译文制作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期待。
原文分析:(1)原文功能:信息功能为主兼有诱导功能;(2)原文读者:国内游客/读者;(3)原文意图:提供景点信息,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文内因素分析结合下一步骤进行)
翻译问题确定处理:(1)语用层面:确定翻译的目标功能为工具翻译。(2)文化层面:a.体裁常规,原文标题只是景点名称,没有包涵原文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而英语相应语篇的标题往往直接表现语篇的主题,提示其核心内容,因此,包含原文的主题信息的句(ⅲ)可转换为译文标题或副标题。b.特定文化因素,原文中“周恩来”,外国读者有可能不知道是什么人,译文应增加解释信息;原文句(ⅳ)中“写下了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带有中国政治色彩的主观评述,不宜照搬到译文中。c.译文风格应以译语为导向,原文句(ⅱ)过于华丽且有些抽象,不符合英语朴实、客观的文风,应将其转换为具体平实的表达(见译文末句)。(3)语言层面:a.语篇逻辑结构,原文逻辑顺序有些混乱,原文句(ⅰ)介绍梅园新村的位置、建筑风格;句(ⅱ)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总结及对现状的评价;句(ⅲ)点明段落主题;句(ⅳ)(ⅴ)是与梅园新村有关的历史及变化情况;很明显,句(ⅱ)横插在与梅园新村直接有关信息的句(ⅰ)(ⅲ)(ⅳ)(ⅴ)之间,妨碍了原文语义的逻辑推进,翻译时应将其调整置于末句才合理。b.语义衔接,原文句(ⅳ)与句(ⅴ)之间的连贯隐含于上下文的语义关系之中,而英语这方面往往需要通过形式衔接来体现,为使译文语义连贯晓畅,译文需要补足“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之类衔接的信息。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试译如下:
Meiyuan New Village
Former Office of CPC Delegation
This European-style building cluster is located at the east end of Changjiang Road in Nanjing.It is here that Mr.Zhou Enlai,the first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led the CPC delegation to victory in a 10-month-odd peace negotiation with the KMT government from May 1946 to March 1947.To commemorate this historical event,on this site the Memorial of the CPC Delegation was set up in 1961,the Exhibition Hall of Historical Data on the CPC-KMT Negotiation was built in 1990,and a full-length copper statue of Zhou Enlai was erected on July 1 1990.Although the Village has been exposed to the elements for decades,it is still in good condition.
翻译纲要分析:(1)预期文本功能:诱导性(产生预期的广告效果);(2)译文读者:外国投资商、购客;(3)媒介:公司网站;(4)译文意图:对外宣传产品品牌。对以上因素分析,可明确具体的翻译要求:译文应产生相应的广告效果;符合译语广告的通用文体规范及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
原文分析:(1)原文功能:诱导性;(2)原文读者:国内商家、顾客;(3)原文意图:宣传产品品牌。
翻译问题的确定和处理:首先确定采用工具翻译。通过对原文及译文目的的分析、比较,可以确定此例的翻译问题主要由于原文与英语相应的通用文体规范之间的差异引起。原文的表达可谓夸张至极,漫天说地的说辞无非就是为了渲染气氛,实质信息却很少。如果把这种言辞照搬到译文,译文读者势必会觉得译文废话连篇而无法接受,因为英语广告大都简洁明了,“不说与交际目的无关的废话”[10]。赖斯[11]指出,对以诱导功能为主的文本的翻译,为使译文激起读者的特定反应,诱发具体的行动,“语言形式应无疑顺从于文本的非语言交际目的”;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不尽相同,因此,“译者不得不偏离原文内容和形式的情况会比其他类型的翻译更多一些”,有时甚至“常常要对原文作彻底的改变”。就此例而言,译文要取得预期的诱导功能,译者就不能跟着原文亦步亦趋,而应根据译语相应的通用文体规范对原文进行适度的改写,使译文取得与原文体裁相类似的功能。具体说,首先从原文提炼出实质信息,然后用英语广告常用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再现直接引发(读者)所期待的文本形式”[12]。就以上原文来看,其中实质信息实际只有划线部分,其意思可进一步具体化为:十万大山是(中国)广西农垦集团打造的广西农副产品名优品牌。这样,我们可以结合原文语境套用英语广告中常见的“问题-解答”模式进行改写。笔者试译如下:
Where to get superb green foods?
Great Mountain®farm products from Guangxi State Farms Group of China(GSFGC)are your best choices.
Great Mountain®is a name brand of farm products in Guangxi,China.For more information,please visit http://xxx.
以上译文砍去了原文花哨但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修辞文字,以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传达出原文的主题信息,这样才有可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从而达到外宣英译的目的。
综上所述,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对外宣翻译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这一模式进行外宣翻译,译者在对原文与译文目的的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原文中哪些成分该译、哪些不该译,哪些需要根据译文目的进行调整、重组,甚至改写,避免了翻译中盲目对原文的亦步亦趋和生搬硬套,从而提高译文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1]袁晓宁.以目的语为依归的外宣英译特质:以《南京采风》翻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0(2).
[2]Nord 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2nd ed.Amsterdam:Rodopi,2005.
[3]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Manchester:St Jerome,1997.
[4]Nord Christiane.Loyalty Revisited:Bible Translation as a Case in Point[J].The Translator 7,2001(2):185-202.
[5]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3.
[6]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
[7]王静.外宣资料的功能性编译法探讨[J].上海翻译,2010(3).
[8]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
[9]傅似逸.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
[10]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339.
[11]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0:38-41.
[12]Reiss Katharina.Text Types,Translation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C]∥Chesterman Andrew.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ies.Helsinki:Oy Finn Lecture Ab,1989: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