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卫臻
【内容摘要】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最核心的功能是审美。职业中专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在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胜任幼儿舞蹈教学的师资,将来能承担起对幼儿实施美育的重任。幼师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师的舞蹈教学,在提高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数学等文化素养和幼儿卫生学、心理学等幼教专业素养。
【关键词】舞蹈教学 美育 幼师 综合素养
“形”“神”“气”“韵”都属于舞蹈的审美范畴,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通过动作和姿态等视觉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等精神内涵。“舞蹈一旦具备了神韵,就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所以,好的舞蹈表演会让人赏心悦目,美的形体动作中透射出美的精神气质,让我们受到感染、熏陶,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升。美育就是通过审美这种超功利的方式长期感化人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但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舞者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只有内外高度统一的舞蹈表演,才能打动人心。
职业中专的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可以说,他们是启蒙教师的角色,肩负着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因此,职业中专的舞蹈教学,在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能胜任幼儿园舞蹈教学的师资。因而,幼师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职业中专幼师专业的生源素质存在着下滑的趋势,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学习习惯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自信心等问题。由于这种情况的大量存在,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还给舞蹈教学带来了障碍。所以,幼师的舞蹈教学必须与其他各科的教学协同共进,在提高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数学等文化素养,以及提高幼儿卫生学、心理学等幼教专业素养。
一、幼师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艺术与舞蹈艺术很难分开,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许多舞蹈作品都从文学著作中获得灵感。从外国芭蕾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到民族芭蕾舞剧《牡丹亭》《雷雨》《祝福》,从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木兰归》到现代舞《鸣凤之死》等,都是在文学的基础上创作的,成功的舞蹈不胜枚举。反过来,成功的舞蹈作品应该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如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舞蹈《雀之灵》,创造了一个空灵圣洁、离尘绝俗的孔雀形象,像一首田园诗。《黄土高原上的婆姨们》将陕北农村妇女说东道西但又不失善良的淳朴本质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犹如一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诗歌。如观众熟悉的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以曼妙灵动、雍容瑰丽的舞姿,在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主题,超越了佛教文化的范围。正如其编导张继刚所说,“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这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启蒙诗。文学和舞蹈相互依存的切合点就是“意境”。意境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德国哲学家格罗塞曾说:“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了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②人的各种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尽致地予以表达。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情感领域内容是舞蹈不能表现的”。③
通过了解舞蹈与文学的共性,在职业中专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中,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舞蹈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体会舞蹈作品的内涵及诗的意境,如在欣赏芭蕾舞《梁祝》时,在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体验作品所创造的凄美的意境,从而受到感染,最后把这种感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写成一篇完整的观后感文章,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舞蹈素材,其文学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又如,在学习维吾尔族儿童舞蹈《娃哈哈》时,首先让学生讲解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基本内容,然后再谈谈这个舞蹈的情感基调和所创造的意境,最后在学会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完整地把作品表达出来。在长期的舞蹈教学中,通过不断追求舞蹈的文学内涵以及诗的意境,从而使舞蹈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即意境和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较完美的高度,来不断训练和熏陶学生,使学生的舞蹈和文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幼师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人认为,幼师学生只要舞蹈、音乐、美术等技能课学好了,数学之类的文化课的学习不是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要学好舞蹈,必须要学好数学,数学是最高的艺术作品。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学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数的要素是所有事物的要素。因此,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④数学就是尺度、比例、对称、和谐等,舞蹈中从舞者的形体到动作、从队形的变化到舞台的调度都充满了数学美。
1.对称
对称在数学上的表现是普遍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我们目之所及的对称,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舞蹈艺术中美和对称紧密相连。在舞蹈中,从舞者的形体,到节奏、动作、构图,都充满了对称美。因此,在职业中专的舞蹈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对称的形体,很多舞蹈动作是左右对称的,如在学习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山膀按掌位”“顺风旗位”“扬掌位”等时,教师只要教一个方向的动作,另一个方向的动作让学生按对称的原理自己练习,这样,学生不仅对舞蹈动作印象深刻,而且还掌握了将来去幼儿园进行舞蹈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而让学生了解对称动作的感情色彩较淡,而不对称的动作感情色彩则较浓。“最能抚慰人心的设计是连续型的对称设计;而连续型不对称设计则略带刺激性。”⑤因而,在舞蹈创编的教学上,学生在选择和编排动作时,如果要表现简单的、内心平和的、观众易于理解的感情,可以采用反复的对称动作;如果要表现夸张、激烈、较复杂的感情,则可以采用不对称的动作。
2.几何图形
“从物质存在的形态上讲,静的艺术是空间艺术,动的艺术是时间艺术,舞蹈兼有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连续,是空间时间艺术。”⑥舞台是一个三维空间,舞蹈中的舞姿、队形变化和舞台调度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几何”原理。如芭蕾舞中著名的动作“阿拉贝斯克”,单腿直立或者半蹲,另一腿往后伸直,与主力腿构成直角,双臂形成与腿相适应的姿势,符合几何构图的原理。在群舞的编排上,为了追求构图的完美,更强调队形变化,有时在直线上、弧线上以各种动作舞蹈,有时又转换成三角形、菱形、梯形、圆形和半圆形等几何图形。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⑦因此,在舞蹈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队形的编排,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并在舞蹈的编排上进行运用。如10个人的群舞,可以运用三角形、两横排或两竖排等几何图形,也可以运用五角星形或者更复杂的图形,使队形的变化新颖别致,富有美感,在运用这些几何图形时能变化自如、推陈出新。又如,在学习幼儿双圈集体舞时,可以把全班人数分成两组,一组在里圈,另一组在外圈,要让学生明白两个圆圈是有大小的,在沿逆时针方向行进时,里圈的应该舞步小一些,外圈的应该舞步大一些,这样才能使里外圈保持协调一致。
3.黄金分割
在数学中广泛运用的“黄金分割”,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人类最熟悉自己,势必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因而对舞者的体型有严格的要求。首先人体要符合美感,除了具有标准的脸型外,身体各部位的比例也要符合“黄金比”。除身体符合“黄金比”之外,更重要的是舞台构图要符合“黄金比”。 我们一般把舞台平面分成台前、台中、台后、台右前、台右侧、台右后、台左前、台左侧和台左后9个区域,而台中区域的周边正处在接近“黄金比”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时舞蹈不仅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而且最能给观众以美感,所以在设计动作和舞台调度上,要合理运用“黄金比”的这些位置,使舞蹈的编排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如,在儿童舞蹈《小蝴蝶》的教学中,选取一个典型的舞台构图,让学生分析比较,说一说构图的基本原则,除了运用了对称、几何图形以外,更重要的是运用了黄金分割的原理,才使构图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仅学生数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得以巩固,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
三、幼师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幼儿卫生学、心理学等幼教专业素养
1.了解身体概况,获得正确的直立感
舞蹈基础训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人的身体获得舞蹈所需要的直立感,那么,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首先要了解自身的人体概况,如脊椎的生理弯曲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在舞姿中,常常要求舞者颈部向后靠,使向前凸的颈曲向后,胸部向前挺,使向后凸的胸曲向前,腹部收紧使向前凸的腰曲向后,臀部向前向上收紧,使向后凸的骶曲向前,这样就改变了自然的站姿,使人身高增加,获得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的直立感,所以,舞蹈演员看上去总是比实际身高要高。因此,在舞蹈教学中,特别是在形体训练时,要让学生的大脑中“印上”脊椎的生理弯曲图,并用“收腹、立腰、挺胸、抬头”八字口诀提醒学生克服自然的生理弯曲,以获得正确的直立感。
2.了解幼儿生理特点,合理设计幼儿舞蹈动作。
幼师的舞蹈教学,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幼儿舞蹈,对于幼儿舞蹈基本动作的训练,在选择和设计幼儿舞蹈动作时,要充分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扬长避短,力求舒展、开放,动作节奏鲜明、欢快、跳跃,使幼儿显得天真、活泼、可爱。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动作,这是由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幼儿时期在生理上的主要特点是:骨骼较软、易变形;从体型上看,幼儿的头较大,而四肢相对较短,肌肉纤细、弹力小、收缩力差,且容易疲劳;其神经系统,大脑发育迅速,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等。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了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节奏感都比较差,相比之下,幼儿的弹跳发展较好。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幼儿的生理发展特点,并在学习动作时,时刻站在幼儿的立场上,避免成人化倾向。
3.了解幼儿心理特点,掌握幼儿舞蹈教学方法
幼师的舞蹈教学还要求学生掌握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上,启发幼儿的想象,采用具有童话、游戏特点的舞蹈形式,动作的衔接与变化要有规律,要有较多的重复动作,便于幼儿记忆和模仿,在队形变化和角色安排上应简单好记。伴奏音乐的节奏应是鲜明强烈的、欢快跳跃的,能引起幼儿的动感。所设计的服装及道具,应该色彩鲜艳,有夸张的外形,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学生要掌握幼儿园的舞蹈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思维形象具体,注意力容易转移,好奇心强,易幻想,好模仿等。因此,幼师的舞蹈教学,在学生掌握了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舞蹈教学。在课堂教学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动作示范,呈镜面动作,这是因为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呈现这样的规律:“先认识上下,再认识前后,然后认识左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到6岁左右才初步认识,7岁以后才能认识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⑧只有以幼儿为中心示范动作,才能便于幼儿模仿学习,而且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夸张、动作幅度要大,表情应该丰富,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总之,幼儿舞蹈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幼教专业素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专业知识,掌握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才能创编出具有天真、活泼、形象、夸张和拟人化等特点的幼儿舞蹈,有效地引导幼儿在趣味高尚的审美与艺术世界中畅游,提升他们的身心品质,以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去熏陶幼儿的情感,达到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促进幼儿和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且达到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目的。
注释:
①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人民出版社,2011:195.
②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175.
③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24.
④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⑤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1.
⑥凌继尧.艺术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5.
⑦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0.
⑧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