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明,蔡 红,罗美凤
(南昌市第一医院药剂科,南昌 330008)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为避免ADR 的发生,笔者对293 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旨在掌握ADR 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今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收集南昌市第一医院2010—2012 年上报且经江西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价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93 例。 依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ADR 因果关系的分析判断,将所收集的ADR 报告,利用EXCEL 表格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 的药物种类、ADR 的临床表现类型及ADR 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93 例不良反应报告ADR 程度分级:一般281例(95.90%),严重3 例(1.02%),新的、一般9 例(3.07%),新的、严重0 例(0.00%)。
293 例ADR 患者中,男187 例(63.82%),女106例(36.18%);年龄最小8 个月,最大86 岁,其中>60岁98 例(33.45%)。 男性及老年人发生率较高。
静脉滴注217 例(74.06%),口服61 例(20.82%),肌内注射9 例(3.07%),外用4 例(1.37%),吸入2例(0.68%)。
293 例ADR 报告共涉及药物12 大类共66 个品种。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最多,共201 例,占68.60%;品种数也是最多,共23 个,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共43 例,占14.68%,有12 个品种。 见表1—2。
表1 ADR 发生的药物种类及其构成比
表2 抗感染药物发生ADR 的类别及其构成比
ADR 发生在皮肤及附件最多,共111 例(37.88%),其次是消化系统42 例(14.33%)、神经系统38 例(12.96.%)、心血管系统37 例(12.63%)。 见表3。
表3 ADR 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93 例ADR 患者在停用可疑药品并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134 例(45.74%),好转156 例(53.24%),有后遗症2 例(0.68%),死亡1 例(0.34%)。
ADR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显示了ADR发生的普遍性,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老年患者,本组大于60 岁者98 例(33.45%),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合并使用机会增大,同时又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容易造成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蓄积,故易发生ADR。 男性ADR 发生率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男性工作压力较大,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从而用药机会增多, 导致ADR 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在临床上应加强老年患者与男性患者安全用药的监护。
静脉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等)疗效快,是一种重要给药方法,但从安全性看,静脉给药无首过效应,药物直接快速进入血液,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引起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同时静脉注射液的pH 值、渗透压、微粒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 的因素[2]。 本组静脉滴注ADR 发生率占74.06%。 故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用药原则和适应证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尽可能遵循能用口服制剂就不用注射剂,能用肌内注射就不用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3]。
本组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比率最高,其次是中药注射剂。 由于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种类最多的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存在一些无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单次给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这也是造成抗感染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的原因。 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是引起ADR 发生最多的药物,这与此2 种抗感染药物的临床频繁使用有关。
本组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 有43 例(14.68%),居第2 位,提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其原因是注射剂成分复杂、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不够完善,发生ADR 的可能性较高[4],故建议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提高警惕,严格掌握适应证,按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与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使用,加强中药注射液应用的临床监护,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本组ADR 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111 例,占37.88%,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病情较轻,一般停药或给予抗组胺药等症状即可消失。 值得关注的是严重ADR 的发生,293 例ADR中严重不良反应3 例,其中死亡病例1 例,为甲巯咪唑片口服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致死亡。 对这些ADR 及时上报,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防止ADR 的重复发生非常重要。
目前本院上报的ADR 报告中,以临床容易观察发现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损害、发热寒颤及胃肠反应上报数量最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潜在的、隐形的、慢性的ADR 病例漏报的可能性高,因此应加强临床监护和药学服务,及临床医护人员对ADR的认识, 加强对高危人群、注射制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检测, 不断完善医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提高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
[1]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7.
[2]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455.
[3]杨晓,蔡英奇.254 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1):45.
[4]陶红慧,林燕,陈铮.本院116 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6,15(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