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成,刘庆友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旅游管理系,江苏 南京210095)
产业集群是同一产业、相关产业以及支持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地理范围的集中,以此获得集群规模效益,进而强化具有根植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1]。随着旅游学的发展,产业集群理论逐渐被引用于区域旅游产业研究中。国外学者Julie Jackson等认为集群工具可应用于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旅游业,借助旅游集群可将区域旅游业的比较优势转为核心竞争力[2];Marina Novelli等通过网络与集群框架,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主题旅游业设计路径,认为旅游集群不仅是特定区域内从事旅游产业的企业集聚,企业之间还需要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3];Hilal采用经济学LQ(区位商)模型分析了Antalya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与企业规模、地方网络的关系[4];Xin Jin等基于对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大型展览活动的研究,建立了会展集群发展的衡量标准,提出集群对会展旅游吸引力产生显著影响的观点[5]。国内学者尹贻梅等通过对国外旅游集群案例的研究,提出企业聚集和产业联系是旅游集群存在的先决条件[6];左冰采用投入产出与聚类分析法,对湖南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态、边界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7];邓宏兵、刘芬、庄军等用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了旅游业的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8];邓冰等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对旅游业集聚现象进行讨论,认为大型主题公园与著名景区可存在旅游产业群,并受到资源、市场、区位等因素影响[9]。目前国内外旅游集群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集群的识别、产生原因、功能、网络机制、培育等方面,对于集群理论指导城市景区发展的案例研究较少[10-14]。
本文在玄武湖景区旅游相关行业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区位商、最近邻点指数、赫芬达尔—希曼指数、变异系数的测算,从空间和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了玄武湖景区旅游集群,并提出玄武湖景区旅游集群发展的相应对策。
玄武湖景区位于南京主城区东北,西临明城墙,东接紫金山,北抵火车站,景区处鼓楼区、玄武区繁华地段,四方交通发达,人流量大。随着南京城市化发展,原本处城市边缘的玄武湖景区已成为南京城市中心的风景湖泊[15],是与杭州西湖、北京什刹海拥有同等区位优势的湖泊型景区。玄武湖景区东、北抵龙蟠路、西至中央路、南达北京东路,由南京城主干道围合而成(图1),景区占地面积约9.5㎞2,水域面积3.68km2,环湖地带面积5.82㎞2。
2010年玄武湖景区向游人免费开放并得到有效发展,2011年景区项目直接创收7 655万元,接待国内旅游者约912.5万人次,为建设南京“城市中央公园”奠定基础。但在新一轮旅游景区转型与升级发展进程中,作为南京“城市中央公园”核心之一的玄武湖景区,还需进一步发挥其观光、娱乐、文化、休闲、会展等功能,彰显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优势。玄武湖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湖泊型景区,其优质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开阔的空间环境为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集群发展提供便利,是研究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的理想选择。
图1 玄武湖景区地理边界
宏观层面上,旅游产业集群的影响因子涉及景区景点、要素供应产业、辅助产业、产业竞合、发展战略与市场需求,一般采用源密度分析、最近邻指数、区位商、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及赫芬达尔指数等方法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识别。考虑到以城市景区为空间尺度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属于微观范畴,且企业作为集群网络中最重要的经济单元是参与创新、实现创新增值最直接的行为主体,本文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和产业角度对玄武湖景区旅游产业集群进行识别,采用区位商法识别集群核心行业、最近邻点指数分析企业空间分布、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市场竞争、企业产值变异系数分析企业群结构,从旅游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企业空间集聚度、旅游行业集中度、旅游相关企业的产值差异4个方面作相应数据分析。
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作为生产活动的地区集中度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某一部门的专业化水平是否利于发展产业集群,其测定指标可以是产值、产量、就业人数、固定资产等。本文以行业增加值与GDP分别计算旅游区位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Qi是旅游产业专业化指数,ei是景区i行业旅游增加值,Ei是城市i行业的旅游增加值。若LQi>1,则判定该行业在景区内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在集群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取区位商最高者作为集群核心行业。
最近邻点指数(Nearest Neighbor)一般用于测量研究对象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16],是每个研究对象与其最邻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与研究对象在随机分布假设中各点距离平均值之比,以判断研究对象在区域中的分布是聚集、随机还是均匀。测量该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obs为景区旅游企业之间最近邻点距离的平均值,Dexp是企业在随机分布假设下与邻近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A代表企业点个数,N代表区域面积。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一般为0<|R|<2.5,当0.5<R<1时,景区旅游企业在空间上有集聚趋势;0<R≤0.5时,高度凝聚;1≤R<2.5时,景区旅游企业分布则有离散趋势。其中集聚与高度凝聚符合集群发展条件。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用于测量行业集中度,以此判断区域内该行业市场的竞争情况。本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测量景区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三个行业的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X为景区内某个行业的总产值;Xi为某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值;Si为某行业中第i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为产业内的企业数。若HHi接近1时,市场趋于垄断;HHi接近0,市场表现为完全竞争。
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可消除具有不同单位或平均数的样本之间比较的模糊性。本文通过测算企业产值的变异系数,分析玄武湖餐饮、住宿、娱乐、会展4个行业部门内部企业产值的离散程度,以此判断企业规模差异。变异系数公式为:
式中Yi为某行业内某企业的产值某行业内部企业的平均产值,n为行业内企业个数。当CV值越大,表明企业间产值离散程度高,企业间规模差异明显,需建立有效企业网络加强企业间合作,强化区域经济贡献的稳定性。
根据玄武湖景区实地调研,选取玄武湖景区住宿(经济型、星级饭店等)、餐饮(人均消费70元以上,不含住宿服务)、娱乐(休闲、文化、体育类)、会展4大行业及景区项目,集合代表玄武湖旅游产业;筛选128家典型企业,基本涵盖景区旅游企业分布。参考南京市旅游业统计标准,与南京市统计局合作对企业、行业产值进行计算,部分数据源于《2011年南京市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玄武湖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南京统计局对2011南京市旅游经济统计》,由于以旅游增加值为基准进行数据分析更加精确与客观,本文遂进一步整理将产值进行剥离(表1):
表1 南京市玄武湖景区旅游增加值(2011)
用公式(1)分别计算玄武湖景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区位商(见表2)。其中景区旅游产业的整体区位商为0.46(LQi<1),总体上,该景区旅游业生产集中度弱,产业专业化程度低。虽作为城市中心的湖泊景区,玄武湖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由于长久以来,玄武湖景区被定义为南京旅游的次要节点[18],模糊的景区定位使得景区相关行业的旅游产品市场细分不足,导致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异质性,对外地游客的引力不足,旅游产业未得到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外向型特征较弱。其次集群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市场需求的支持,虽然景区平均每日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但本地市民占旅游流量比重大,游客在景区消费量有限,难以刺激企业建立竞合机制,进行专业化分工,致使景区发展陷入“马太效应”。
此外,从集群主要行业来看,餐饮、住宿、娱乐、会展业的区位商分别为0.57、2.47、0.07、0.45。住宿业区位商最高(2.47>1),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具有显著优势,客观上成为目前玄武湖旅游产业综合发展中的核心行业;餐饮业、会展业具有潜在优势,可考虑集群水平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玄武湖旅游业专业化程度。
表2 玄武湖景区旅游业区位商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借助google卫星地图实测区内除会展企业(数量少不计算)外的123家餐饮、住宿、娱乐等企业坐标,于Arcgis10软件中,选用西安80坐标系,通过高斯克里格(Gauss Kruger)三度分带投影,拟合企业分布图(见图3)。
图3 旅游企业分布的点状图
根据投影所得企业点的长度单位数据,计算出玄武湖景区旅游企业点分布的区域面积(N)为10.5162km2,选取软件Nearest Neighbor工具,得出Dobs与Dexp,以及最近邻点指数R(表3)
表3所示,玄武湖旅游企业的最近邻点指数为0.52(R<1),餐饮企业0.50(0<R≤0.5),空间分布呈现高度集聚性;住宿企业0.56、娱乐企业0.79,空间分布也都趋于集聚(0.5<R<1),进而从整体上表明景区空间内存在企业集聚现象。企业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一方面说明目前玄武湖景区旅游业发展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景区旅游产业关联度高,吸引企业集聚以获得外部利益;另一方面说明以景区旅游资源为引力可以形成旅游企业集聚群,为建立景区微观旅游产业集群提供条件。
此外,由于企业分布遵循最优交通原则,景区西南沿线毗邻鼓楼商圈中心地带,西侧临近地铁与主要商业街,致使大量企业集中分布于景区西部与南部,沿明城墙呈高密度的带状分布。企业在此集聚便于开展交流合作、共享客源市场,形成目前玄武湖景区旅游产业集聚区。但随着集群发展,城墙带地价上涨等因素可能导致竞争加剧。
表3 玄武湖景区内旅游企业空间集聚状况
根据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判断玄武湖景区旅游经济结构,住宿、餐饮、会展、娱乐业旅游增加值分别占景区旅游增加总值的73.81%、15.7%、7.38%、1.77%,各行业对景区旅游经济贡献差异较大,住宿业贡献突出,进一步验证住宿业为玄武湖景区集群核心行业的观点(表4)。景区主要旅游行业贡献差异大,间接反映行业之间联动不足,以住宿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没能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随之发展。
表4 玄武湖旅游相关行业集中度与企业产值差异
从企业产值CV指数来看,总体上,特别是餐饮、住宿、会展企业产值(CV)均大于1,产值离散程度高,证明集群内部旅游企业的规模存在两极分化。多数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规模小,成本低,景区企业数量多,但整体经济效益欠佳。另根据景区旅游相关行业HHi指数可知,除会展行业外,餐饮、住宿行业的HHi指数分别为0.13、0.12,娱乐业则为0.04(趋于0),景区主要旅游行业集中度不高,虽然存在少数强势企业,但景区旅游市场整体上又表现出完全竞争的特质,为建立集群竞合机制提供良好条件。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玄武湖景区存在企业集聚群,主要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活力,为建立成熟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奠定基础。但景区旅游业还存在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空间分布欠佳、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低、相关产业联动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同属钟山风景区的玄武湖景区、中山陵景区等,多年来因太平门路段阻隔,缺乏联动,致使玄武湖景区长期被来宁游客忽视。南京中央公园规划提出的“陆地牵手”与“高空牵手”工程,将实现玄武湖、紫金山等数个景区(点)的无缝对接,推动来宁游客旅游路径多节点链式发展,游客可通过空中缆车与陆地“绿坡”抵达玄武湖,扩大玄武湖景区旅游流量。面对中央公园庞大旅游市场,玄武湖景区必然迎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可进一步在区内集聚发展。企业间相互竞争会自发形成应对市场需求的分工组织,从而提高景区旅游产业专业化水平、优化景区旅游消费市场结构,最终将提高玄武湖景区旅游产业的贡献度。因此政府需加速推进中央公园建设进程,重现城市湖光山色的壮丽景观,强化玄武湖景区资源的独特性,引导和扶持景区旅游集群发展,延长旅游者在玄武湖景区的停留时间,将玄武湖景区打造成南京旅游路径的高级节点。
景区旅游集群空间格局受到旅客流量及企业运营成本的约束。现有企业群在景区西侧呈现高度凝聚,如果不加以控制,最终会因过度扩张,破坏景区环境效益、导致集群外部不经济。作为集群空间单元的地域极,西侧企业带要突出扩散和乘数效应,与东侧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缓解企业群的内部压力。
玄武湖景区东侧在建的地铁三号线,以及规划中连接景区东南部与紫金山的“绿坡”,将会调整当前大量游客从玄武门进入景区的格局。如果玄武湖景区新的主入口在景区东部出现,必将带来餐饮、娱乐、零售等旅游相关企业在景区东部的集聚。政府应提供运营环境,引导原有旅游企业、吸引新建旅游企业围绕国际展览中心、玄武湖历史文化数码展示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核心区域,在保持景区整体旅游企业集聚的基础上,形成内部集群的新增长极,进而调整当前企业集群沿城墙遗址高密度的带状分布的格局。
建立根植于地方文化的生产系统具有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玄武湖景区集群发展要建立为集群利益群体所接受的相同背景,强化集群的根植性。功能分区与主题定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景区内旅游产业布局因资源与区位差异,各有侧重,因此要追求适合区域具体特征的发展道路。可在现有景区旅游业态的基础上,按照“三线一带”的布局原则,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一带”即指限制玄武湖景区环湖带的商业发展,确保景区环境容量;“三线”即景区西线发展以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为主的时尚休闲功能区;东线围绕国展中心和即将兴建的国家大剧院、玄武湖数码展示馆等,加速集聚娱乐、餐饮企业,突出文化娱乐功能;南线依托鸡鸣寺、九华山公园的幽静环境,适度发展休闲度假,引导高档住宿、餐饮企业入驻。同时,为加强景区旅游活动与产业的联动,景区还应打“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牌,集中突出景区历史文化、自然文化、都市文化三大主题,为旅游集群企业运营、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文化参考,以文化为纽带引导企业的经营、产品、服务的生产与景区旅游相融合,促进景区旅游集群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景区市场细分与差异化发展,提高景区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玄武湖景区旅游集群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内生型集群,因此建立地区的分工协作网络、完善企业间的竞合机制,获得协同与规模效应是玄武湖景区旅游集群发展的关键。就各行业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区位商而言,住宿业作为集群核心行业要扮演集群推行型角色,与其他行业建立非竞争性联合机制,寻求集群水平化发展。可打造以住宿业为主,餐饮业、会展业为辅的旅游产业链,同时加速建设规划中的明城墙文化走廊、菱洲岛儿童乐园等项目,有效避免娱乐业“孤环”与零售业“断环”现象,加强行业联动、调整产业结构。产业链垂直方向上以差异化发展路径调动中小企业与强势企业分工合作,促进企业间建立相对稳定与熟悉的关系,形成隐性契约。以此集中中小企业力量实现专业经营,稳定强势企业规模经济的绝对优势,实现景区旅游相关企业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激发玄武湖景区旅游经济活力。
综上所述,集群专业化特征使住宿业成为玄武湖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行业,而企业集聚群的形成为集群发展提供动力之源,但受景区定位模糊、产业联动不足、市场活力缺失等因素制约,玄武湖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潜力未得到有效开发。目前国内对于旅游集群的研究多基于大范围的空间尺度,对于景区微观案例的探究还十分鲜见,本文尝试将集群理论应用于玄武湖景区旅游发展研究,但由于资料来源、学理研究等限制,全面而精确测算区位商、最近邻点指数等指标还存在一定难度。随着景区统计制度的健全,微观集群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旅游集群理论的景区研究,将成为景区转型发展与提档升级研究的方向之一。
致谢:感谢南京市旅游局、统计局对本文的数据支持。
[1]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l998(11):77-90.
[2] JACKSON J,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1035.
[3] NOVELLI M,SCHNITZ B,SPENCER T.Networks,clusters and innovation in tourism:a UK experienc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141-1152.
[4] ERKUS-OZTURK H.The role of cluster types and firm size in designing the level of network relations:the experience of the Antalya tourism reg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89-597.
[5] XIN J,WEBER K,BAUER T.Impact of clusters on exhibition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evidence from Mainland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2(22):1-11.
[6]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7-102.
[7] 左冰.旅游产业集群:形态、边界与运行机制: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741-745.
[8]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3):298-292.
[9]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聚集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10] 王苏洁,卞显红.旅游产业集群根植性与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J].特区经济,2012(6):130-132.
[11] 饶品样,李树民.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分析[J].旅游科学,2009(3):11-16.
[12] 杨勇.中国旅游产业区域聚集程度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10):37-42.
[13] 王兆峰.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方法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86.
[14]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91.
[15] 董杰,杨达源,舒肖明.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78-183.
[16] 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111-112.
[17] 林刚.利用旅游收入统计测算旅游增加值的相关问题[J].旅游论坛,2009(4):569-572.
[18] 张骏,古风,卢凤萍.城市旅游空间行为路径分析及优化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