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

2013-06-05 14:36关彦庆翟洪宇关亦淳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预设汉语

关彦庆,翟洪宇,关亦淳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0)

语言理论研究

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

关彦庆,翟洪宇,关亦淳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30)

【主持人的话】

■长春理工大学关彦庆教授等,从语言机制角度讨论第二语言教学,说明语言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安徽大学博士生刘志梅,考察东汉时期刻字砖上面的文字,发现当时主要通行隶书,常规隶书占有87%,草隶占11%,篆书还偶尔有人用,可见字体演变的渐变性。

■通化师范学院方东杰等,考察朝鲜1690年汉语教科书《译语类解》,说明当时朝鲜不仅学习和研究具有文言文风格的汉语书面语,还学习和研究北方的汉语口语,这跟当时中国的口语不被重视形成对比。(彭泽润,关彦庆)

语言的构造是有规律的,语言的教学需要解释语言构造规律,语言的学习要符合人的认知次序。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关系密切。该文旨在讨论语言的7种机制中所蕴含的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言;机制;第二语言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重点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如何科学地说明语言知识,二是如何科学地解释语言学习策略。前者是解决教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学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是充分理解语言的机制。伍铁平先生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1]45-66(以下简称“概要”)关于“语言的机制”的论述对我们理解第二语言教学很有启发。语言和学习语言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语言和意识的关系,这个“意识”可以理解为对语言认知次序的理解与感知。一般认为语言的机制包括预设机制、排除机制、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类推机制、对称机制、经济机制。

一、预设机制——理解自然语言是有条件的

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先知信息,是使用自然语言的前提。没有这些先知信息,交际就会遇到困难。这说明理解自然语言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自然知识预设和社会文化知识预设。比如,汉语“拍手”在人们的脑子里有预设,这个预设是拍手掌而不是拍手背、拍手腕、拍手指。我们认为“拍手”这个词表达的概念是符合人的生理结构的,属于认知预设。“拍手”的言语交际预设已经超出了语言的民族性,具有语言普遍性。“我的眼睛长得像爸爸”在汉语里是合格的句子,如果在交际中把这句话说成“我的眼睛长得像爸爸的眼睛”,听话人会很惊讶,因为人的生理结构预设是谁都知道眼睛不可能长得像爸爸整个人。“吃西瓜”、“吃毛豆”、“吃排骨”、“吃鸡蛋”不是吃西瓜皮、毛豆壳、排骨的骨头和鸡蛋的壳,正常的人也不会去想“吃西瓜”、“吃毛豆”、“吃排骨”、“吃鸡蛋”该吃它的哪个部分,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形成了对这些词语理解的预设。“汽车站”在中国通常指“公共汽车站”,是专门为大众服务的一种公共设施,原则上其他汽车不允许停靠。“汽车站”这个词语代表的概念属于人的社会活动预设,大家都知道。以上我们说的各种预设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基本不会发生太大困难。

有些词语的预设涉及社会文化层面,要正确理解需要解释。比如,“吃唐僧肉”、“吃东坡肉”,这两个语言单位,从构造上看都是动宾关系,即都是“吃+ ××肉”,是“动+(名+肉)”,这个“名”都是指人名词,两个语言片段完全一样,但是从意义上看,这两个语言片段迥然不同。“唐僧肉”指《西游记》中主人公唐僧的肉,因吃其肉可以长生不老,所以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东坡肉”是一道菜的名字,相传北宋诗人苏东坡创制了一种烹调猪肉的方法,后人把用这种方法做成的菜叫“东坡肉”,所以“吃唐僧肉”不同于“吃东坡肉”。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学生因为社会文化知识预设不同而造成语用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老师,我对天发誓,下次上课不迟到!”、“我的爷爷、奶奶已经死了。”其中“对天发誓”是“毒誓”,不能轻易使用;说自己的亲人一般不用“死”而用“不在了”或“过世了”表示敬意。汉语中具有突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词语比较多,比如:“八月节”(中秋节)、“白蛇传”、“白事儿”、“半身照”(上半身)、“鞭炮”、“长城”、“嫦娥奔月”、“吹牛”、“春节”、“端午节”、“对象”、“黑车”、“红”、“皇帝”、“孔子”、“老大”、“龙”、“牛郎”、“碰杯”(酒杯)、“生肖”、“寿桃”、“桃花运”、“望子成龙”、“文房四宝”、“五官”、“喜鹊”、“喜事儿”、“月饼”、“织女”……

以“红”为例,它在汉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含义比较复杂。第一,像鲜血的颜色:红枣、红领巾。第二,象征喜庆:披红、挂红。第三,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红运、开门红、满堂红、走红运、红得发紫。第四,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红军、又红又专。[2]563

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的社会文化含义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排除机制——人的语言能力

理解自然语言需要丰富的预设知识。语言工具的有限性与表达意义的无限性决定了同一个语言符号可能包含很多的具体的意义。为了防止同一个语言符号的不同意义在同一时间发生碰撞,人类在使用和理解自然语言的时候形成了排除机制,这种排除机制是人的语言能力,它是在儿时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生成的。一个正常的母语使用者不会觉得自己在说话过程中还有选择语法手段的概念,不会觉得使用同一个语言符号会有选择义项的困惑,更不会因为语言词语系统性的复杂而不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形式。比如:

中国人不会因为使用下列词语而发愁。比如:“着、了、过”;“不、没”;“为什么、怎么”;“二、两”;“爷爷(祖父)、奶奶(祖母)”;“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父”;“伯母、婶母(婶婶)、姑母(姑妈)、姨母(姨妈)、舅母(舅妈)”。

俄罗斯人也不会因为使用下列词语而发愁,比如:

我:я(第一格)、меня(第二格)、мне(第三格)、меня(第四格)、мной(第五格)、мне(第六格);

你:ты(第一格)、тебя(第二格)、тебе(第三格)、тебя(第四格)、тобой(第五格)、тебе(第六格);

“一”的第一格:один(阳性)、одно(中性)、одна(阴性)、одни(复数);

“一”的第二格:одного(阳性、中性)、одной(阴性)、одних(复数);

“一”的第三格:одному(阳性、中性)、одной(阴性)、одним(复数)。

自然语言中的常用词,有的时候可能会聚合几个甚至几十个意义,但是在实际的词语组合中,词的意义却只有一个。汉语中“打”的本义是“击”,但是“打”的义项很多,比如:(1)撞击(打鼓)、(2)因撞击而破碎(把碗给打了)、(3)殴打(打了起来)、(4)发射(打枪)、(5)猎捕(打鸟)、(5)编织(打毛衣)、(6)揭(打开瓶盖儿)、(6)举(打伞)、(7)发出(打电话)、(8)做某种游戏(打球)、(9)购买(打酱油)等。母语使用者不会因为“打”的义项多而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把各种义项混为一谈。

母语使用者的这种排除机制是长期训练使用而获得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义项的困扰。

因此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任务之二是如何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的排除机制能力。

以上两种机制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前提,如果这两种条件不具备,则不可能获得使用某个具体语言的能力。

三、补偿机制——语言系统性知识

自然语言是复杂的系统,它在生成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机制叫补偿机制。这种机制往往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普通语言学背景下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按照语言类型学的观点,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四类,不同语言类型之间存在系统性差别,这个结论的观察立脚点比较高,它是不同语言之间比较的结果,第二语言教学需要特别关注。比如,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俄语是典型的屈折语。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语序和虚词是词语组合的重要语法手段。俄语词语的形态变化丰富,很多语法意义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实现的。在词汇的意义范畴中,语言的补偿机制也很常见。

汉语里没有“时”的语法范畴,在否定动词行为的时候,表示否定的词的词汇意义就有时间上的对立,即否定词“不”和“没”。“不”是对现在和将来的否定,“没”是对过去的否定,这是由语义因素引起的句法结构补偿。俄语的否定语气词не与汉语的“没”和“不”相比,表示的是概括否定意义“不”。“俄语не的词义中不包含时间元素,表示将来或过去必须借助相应的词尾作时间补偿。”[3]15

“妈妈没给我礼物”指的是过去,“妈妈不给我礼物”指的现在或将来。又如,汉语表示已经重复的动作通常用“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通常用“再”,如,“他又说了一遍”,“请再说一遍”。

用词汇手段来补偿语法手段的不足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如果母语里没有这种对立,学习者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错误。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义组织中都有忽略人与自然界事物、现象、运动、时空关系细微差别的一面,又有从某种角度精细区分的一面。”[3]12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是个自足的系统,表现在语言的系统性、平衡性,即语言的某一方面不显著,必然在另一方面更显著。

语言的补偿机制对学习者来说体现的更多的是语言知识。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俄语是典型的屈折语,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三就是使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基本的语言知识。

四、多余机制——语言主观性知识

多余机制是自然语言的一个特征,指语言的信息量超出了实际的需要,承载信息的成分语言学上叫羡余成分。有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多余机制的功能在于提高语言的容错度,即“人们在语言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某些干扰,不会影响理解”[1]54。多余机制因为语言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从语言的表层上看汉语没有词的变格和变位,多余机制相对较少,俄语因为是典型的屈折语,所以语言的多余机制即羡余现象较丰富,如:

В этой большой светлой комнате(在这间明亮的大屋子里)。

上例中“处所关系和阴性范畴竟重复用三个形容词词尾ой,一个名词词尾e和一个前置词B表示”[1]54。汉语只用“在……里”一个手段就表达了。

现代汉语的信息多余现象表达手段虽然没有俄语那么多,但也有一定的表现。如“她轻轻向后一退”。其中“向后”、“退”都包含了“向后”的意义,如果只从信息量上看,确实存在多余信息现象。张卫东认为“这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表现颇为突出”。[4]4比如,亲属系列: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姑姑、叔叔。这个类别中的词属于AA式,形式和内容都一样,只是读音有轻重的不同。比如,动作系列:“凯旋归来、学习、去外地出差、睁开眼睛看、拒不接受”等虽然书写形式不同,但是前项与后项语义差不多。以上这些例子是汉语词汇中的羡余现象,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解释的。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看起来是羡余现象,解释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请看陆俭明先生举的例子:

(1)a.差一点摔倒了(没摔倒)=差一点没摔倒(没摔倒)

b.差一点离婚了(没离婚)=差一点没离婚(没离婚)

c.差一点打破了(没打破)=差一点没打破(没打破)

d.差一点打败了(没打败)=差一点没打败(没打败)

e.差一点淹死了(没淹死)=差一点没淹死(没淹死)

(2)a.差一点考上了(没考上)≠差一点没考上(考上了)

b.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了)

c.差一点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没中奖(中奖了)

d.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

e.差一点买着了(没买着)≠差一点没买着(买着了)

上文(1)和(2)从语法构造上看是相同的,但是表达的意义却差别很大。它的难点在于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意义,否定形式有时表达否定意义,有时表达肯定的意义。具体分析时,(1)加不加“没”这个否定词,句子的意义都一样,“没”就是典型的羡余成分。而(2)加“没”和不加“没”就有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来说,理解不是问题,他们甚至都没想过这些语言现象还有这么多不同。这种能力就是前面讲的一种语言能力即排除机制发挥了作用。这种语言现象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却是很大的问题,而且必须解决。观察一个语言现象,一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入手。上面的(1)和(2)在句法上没有差别,语义上对立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从语用的角度即语言的使用者的角度分析了。“凡是人们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的意思就一样;凡是人们企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说法的意思就不同。”[5]404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叫做语言的认知分析。“说话人说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听话人听到一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使得他这样理解而不那样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解释语言现象就是语言的‘认知分析’”。[4]403

语言的多余机制更多地体现了使用者的主观性,就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表现的还是语言知识,补偿机制体现的是语言系统性知识,多余机制体现的是语言主观性知识。

补偿机制和多余机制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类推机制——人的主要学习方式

事物的构造是有规律的,反映事物的语言也必然有其规律性。推理是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当人们学习语言的时候也必然使用或者求助于这个能力,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类推学习。虽然语言的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类推机制的作用,人们学习语言的时候也可以借助类推,但是类推也是有边界的,不能无限制地使用。母语使用者习得语言的过程中,类推学习是不自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类推学习主要是自觉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排除机制能力没有形成,对第二语言的补偿机制、多余机制等语言知识不了解,所以在运用类推机制的时候必然就会造成各类语言偏误,形成了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如:汉语里有“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学生会造出“中边”。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类推机制的时候,对词语意义、构造信息的吸收,不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对其进行分析和创造性使用的过程,这是学习语言的积极信号。这种类推学习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说出了正确的语言片段,二是语言产品出现偏误。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现象,必须积极面对。其实在母语的习得过程中也会出现语言偏误现象,只不过是学习者习而不察而已。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四是使学习者知道类推学习是有条件的,类推的对象是有边界的。

六、对称机制——汉语言对称现象显著

对称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通现象,因为对称我们才觉得自然界和谐而美丽。人的生理构造也表现出显著的对称性,比如,眼睛、耳朵、鼻子、四肢等。这种对称成为人认识世界、描写世界、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语言现象就是经典的作品。但是人理解对称是有前提的,所谓对称是人观察的结果,判断对称需要确立人为的基点。人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比如:

对立对称:左右、上下、前后、高低、胖瘦、动静;

虚实对称:老虎、老师、老鼠、儿子、桌子、椅子;

动作对称:上、下;来、去;推、拉;开、锁;

格式对称:花红柳绿、花言巧语、花容月貌、铜墙铁壁。

汉语的这种对称现象非常显著,对学习者拓展词汇量,在实践中掌握、使用语言都很有帮助。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五是使学习者认识到汉语词汇的构造表现的对称规律,并利用这个规律科学地设计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

七、经济机制——使用语言的方式

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Martinet,1908-1999)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我们认为语言的经济机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人智慧的体现。即理解和使用语言要注重经济、方便、快捷。语言是传递信息的,信息的构造决定语言形式的选择。以省略为例,语言经济原则的使用受制于语言背景信息。比如:在中国,人们已经习惯于“中国”这个缩略语,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名词。比如“中文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缩略语,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中文系”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缩略语,认为把“中文系”说成“中国语言文学系”是错误的。比如:在俄罗斯不是谁看到“бгу”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在布里亚特共和国知道的人就比较多,“бгу”是бурятском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м университнте的缩略语,是布里亚特国立大学的简写形式。我在俄罗斯的超市购买商品,注意到他们的商标上一般都有该商品的产地。发现不少商品上都有“КН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经过查询,知道“КНР”是“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的简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即“中国”的意思。母语习得者对于语言经济机制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对新的语言现象有超强的理解力,但是语言的经济机制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了很多麻烦。记得一个韩国学生曾经跟我说,他在国内学习汉语的时候,句子都很复杂,但是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说话都很简单。这个学生说的简单实际上就是语言的经济机制,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语言构造与实际运用(口语)中的语言构造的差别。

第二语言教学的任务之六是重视运用语言的构造规律的提取。

总之,语言的构造是有规律的,语言的教学需要解释语言构造规律,语言的学习要符合人的认知次序,语言的各种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关系密切,弄清楚这两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的指向性将更加明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薛恩奎.语言结构中的补偿机制[J].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9 (2).

[4]张卫东.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3).

[5]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章永林)

Mechanisms of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GUAN Yan-qing,ZHAI Hong-yu,GUAN Yi-chun
(Institute of Literature,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Jilin 130022,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is regular,language teaching need to explain the rule of language construction,language learning need to conform the person's cognitive order.The mechanisms of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 seven kinds of mechanisms of language.

language;mechanism;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H109.4

A

1008—7974(2013)05—0001—05

2013—01—05

关彦庆(1965-)满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翟洪宇(1989-)女,河北省承德市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语言教学;关亦淳(1994-)女,满族,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学生。

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意识与课程资源研究”,项目编号:GH11111。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预设汉语
学汉语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