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合信
脓毒症可进展为脓毒性休克、MODS, 甚至死亡, 是常见危重症之一,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可全面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反映心脏舒缩功能改变, 可科学的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等的应用, 提高脓毒症治疗效率。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ICU收治117例脓毒症患者, 符合脓毒性休克的诊断标准。其中重症肺炎30例, 重症胰腺炎15例, 严重多发伤26例, 腹腔感染28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 脑出血8例。本组患者病例中慢性健康和急性生理评分(APACHE Ⅱ)超过16分,男62例, 女55例;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为52.1岁。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建立深静脉(颈内或锁骨下静脉)和股动脉穿刺导管, 连接PiCCO和CVP的导管后, 监测CO、SV、GEDOVI、ITBVI、MAP等数据, 根据相关指标行液体复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变化, 并监测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每小时尿量等。
1.3 PiCCO监测指标 在患者确诊后的2 h内, 放置导管,并进行PiCCO监测, 包括每搏量(S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GEDV) 和指数(GEDVI)、心率(H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O监测指标结果:复苏后72 h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每搏量分别与复苏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
表1 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
注:与复苏前比较, aP<0.05
时间 SI(ml)MAP(mmHg)CVP(mmHg)ITBVI(ml/m2)GEDVI(ml/m2)HR(次/min)液体复苏前 108±10 44±8 16±5 48±6 57±6 130±12液体复苏后6 h 94±8 49±7 15±6 46±7 54±5 125±11液体复苏后12 h 90±9a 58±9a 13±7a 44±5a 52±7a 120±9液体复苏后48 h 88±7a 65±8a 10±4a 43±4a 49±6a 114±7液体复苏后72 h 71±8a 68±5a 8±4a 42±5a 45±4a 105±6
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称之为脓毒症, 往往病情严重, 且容易继续进展为脓毒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脓毒性休克早期患者除了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外,许多患者行液体复苏后发展为高心排血量;同时, 由于脓毒症休克患者常合并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 研究显示严重脓毒症患者合并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密切相关[2,3]。因此, 快速准确的液体复苏尤为重要,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更是不可缺少。传统脓毒症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等, 为压力指标, 这些指标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心脏功能、瓣膜机构功能改变、血管顺应性改变、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影响, 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采用热系数法, 监测每搏量(S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量(ITBV)和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GEDV)和指数(GEDVI)、心率(HR), 克服传统容量评估方法的不足,可监测肺组织内液体容量和胸腔血容量指标, 且能连续快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指导液体输注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减低死亡率。本研究发现: 经过体液复苏6 h后,APACHE Ⅱ评分与复苏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以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为指导的监测方案, 可以指导进行正确的用药和治疗过程中的合理补液, 能有效的避免液体过多、补液不足或补液速度过快等因素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能够有效且快速准确实现液体复苏, 纠正脓毒性休克, 降低死亡率等。因此,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技术可用来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情况, 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的检测提供积极的指导, 值得借鉴。
[1]邹易非,徐菊玲,黄三雄.血清胆碱酯酶浓度联合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浙江创伤外科, 2013,04(4):457-459.
[2]刘新农,展翰翔,胡三元,等.血清miR-146a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9(2):92-94, 99.
[3]王琳.重症脓毒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07(2):1646-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