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琴,徐珺
(1.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2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文化汉英翻译探索
张慧琴1,徐珺2
(1.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02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
《红楼梦》作为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倍受翻译者的关注。但是学界就其两个全译本中服饰文化翻译的研究却相对较为鲜见。本文选取王熙凤服饰描写的部分片段,从文化语境中影响译者判断的五个角度出发,剖析其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对于中华服饰文化内涵表达的影响,探究如何在文化翻译中避免译者过分添加不必要的解释,恰到好处地补充、阐释中华服饰文化,以促进《红楼梦》服饰文化的传播。
服饰文化;翻译;语境
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的第二肌肤”,是“无声的语言”。(玛里琳·霍恩,1905)典籍作品《红楼梦》中关于人物衣着配饰的完整描述有26次。(胡文彬,2005)全球化视阈下,中华服饰传统元素正不断为国际时装设计大师所借鉴,而与之对应的典籍作品中关于服饰文化的英译研究却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选取《红楼梦》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译本[Yang&Yang,1994]与霍克斯译本[Hawkes,1979])中颇具特色的王熙凤服饰描写片段,作为笔者“《红楼梦》服饰文化协调英译策略探索”的续篇,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继续探究如何适度处理服饰文化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2.1 文化语境阐释
语境的研究最早起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研究在特定情景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何自然,1997)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种类型。其中,语言语境就是上下文,指语篇的内部环境;情景语境是指语篇产生时周围的情况、事件性质、参与者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不同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等。
文化语境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年提出(刘润清,1999),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功能,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正如黄国文(2001:124)所说:“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文化语境’”。韩礼德(转引自冯玉,2012:44)认为,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影响译者的判断主要有五个因素,包括思维模式、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心理和地理历史传统。因此,语境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我们应着力于从以上五个方面考虑词义的理解和语意的再现。在翻译中首先将原句放入上下文中进行分析,考察其字面意义,尝试直译;倘若发现字面意义在其上下文中无法理解,则要分析其文化语境,确定其确切的语用意义,尝试找寻能够传递相同字面意义的译文,并将这些译文在上下文中裁定,遵循文化翻译策略,通过对原文的补充阐释,恰到好处地协调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
2.2 《红楼梦》英译本中服饰文化剖析
《红楼梦》中“许多词句言简意丰,经受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李文革,2000:42)本文选取《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四个片段,对比《红楼梦》的两个全译本,探索服饰文化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结合文化语境,适度补充阐释服饰文化异域因子,最大限度避免因为思维模式、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心理或地理历史传统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译,帮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中华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
《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特色表达原文与译本对照表
为方便研究,下面对本文选取的两个全译本(部分译文转换为黑体是笔者所为)分别称作杨译和霍译,从(1)到(4)中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特色译文,逐一剖析如下(剖析中的划线部分为笔者所加)。
特色表达(1)“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昭君套亦称包帽、齐眉、额子,系冬天用于额部保暖的无顶皮帽罩,传说昭君出塞时戴此罩,故名昭君套。(季学源,2012)勒子是指用金属、布帛或兽皮做成的女用条状额饰,戴时需要绕额一周,不施顶饰,上面嵌有珍珠的叫做“攒珠勒子”。“紫貂昭君套”在杨译中体现为the dark sable hood...which she wore at home,隐去了历史人物昭君,把“昭君套”概括翻译为“兜帽”。“攒珠勒子”则翻译为with a pearl-studded band,凸显其形质。霍译把“昭君套”翻译为a little cap of red sable,which she wore about the house for warm th,理解为小巧的帽子,并突出其佩带场合与功能。“攒珠勒子”则翻译为fastened on with a pearl-studded bandeau,表明其材质与配饰之功能。事实上,hood的本意不是帽子,而是兜帽。但在霍译中变成了帽子。同时,在杨译和霍译的两个译文都没有译出“昭君帽”,没有重视文化语境中的地理历史传统因素。随着中国西域风土人情不断吸引西方游客的今天,我们有理由对原文的文化语境进行解构或重构,并将其尝试翻译为the dark sable Zhao Jun styled hood...。
特色表达(2)“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桃红”是指桃花那样的鲜红色彩。对照两个译文,杨译更加简洁准确。而霍译中的sprigged用来修饰peach-pink gown,在一定程度上则属于冗长信息。同样,句尾用around her shoulders来补充cloak也略欠妥贴,甚至产生误解,笔者建议可以删节。在文化语境下,特别是中华服饰文化正在走出去的大趋势,重新审视“袄”、“披风”这类特色词汇。“袄”可以翻译为Chinese ao,而“披风”则可以选取杨译的cape或者霍译的cloak。
“石青刻丝灰鼠披风”是指石青色刻丝面子、灰鼠皮里子的外套。有单层也有双层或中夹棉絮者,多用于冬天,滥殇于魏晋南北朝,元代以后称作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中的“洋绉”和“银鼠”都属于是对于服饰材质的具体描述,从不同角度衬托衣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与小说第三回王熙凤“……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中的服饰描写同出一辙。事实上,同样是两位大师的翻译,杨译为“Her turquoise cape,lined w ith white squir rel,was inset w ith designs in colored silk.Her skirt of kingfisher-blue crêpe was patterned with flowers”,而霍译是“Her jacket was lined w ith erm ine.It was of a slate-blue stuff with woven insets in colored silks.Her under-skirt was of a turquoise-colored imported silk crêpe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针对“银鼠”这一名贵皮质,霍译为lined with ermine(貂皮衬里),杨译为lined w ith white squirrel(白色灰鼠皮内衬),或许依照霍先生的价值观判断,貂皮比灰鼠皮更加贵重。但是相对与原文,显然杨译更加忠实。同样,对于“洋绉”的阐释,在两位大家的译文中也有不同体现,而学界对此也有分歧。一则认为经纬丝线捻向不同,产生自然皱纹,故得此名“洋绉”。原因是康雍乾时期没有所谓的进口“绉料”,只可能是仿制日本进口缎匹的“倭缎”,属于图案和花色上的舶来品,故称“洋”。二则认为,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洋绉”实际属于上等丝绸。再则认为小说第十六回里王熙凤说自己的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务,粤闽滇浙各地所有洋船货物都属她家,这与霍译的“imported silk”完全吻合。因此,还原历史,考虑当时的社会心理,杨译只用了crêpe一词,略显不足,需要补加rare silk crêpe,则可能是化解诸多不同争议的译文。
特色表达(3)“披着紫绒羯褂”,其本意是披着紫黑色的阉羊皮褂。“羯”的意思是黑色阉羊。杨译“in a purple woolen gown”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是羊毛那种质地的衣服,这与原文的本意出入较大;而霍译的“a purp lish woolen gabardine”是指略带紫色的羊毛华达呢,华达呢是英国人发明的,的确用于大衣的制作面料,但在此处与原文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出入。从社会心理学以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来看,该句实际想要展示的是袄的皮质非常珍贵,既轻巧又保暖,非常舒服。因此,笔者建议将该句翻译为in purp le precious fur or wethers。
特色表达(4)“银器”是指头上的银白色钗、簪之类的头饰。“月白缎袄”是指浅浅的蓝色,如秋夜皎洁的月色缎子袄;“青缎披风”则是指青黑色绸缎的披风。“白棱素裙”则是指棱状纹饰的素色裙子。比照杨译和霍译,杨译更加贴切简洁;霍译则在一定程度上添加了太多原文中并没有的词,如dressed in half-mourning,black material with a silver thread in it以及the palest of pale gowns。同时,霍译p lain white satin skirt,其含义不是浅蓝色,而是“清蛋白液”。笔者认为,译者应该转换思维模式,以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为依托,适度为读者介绍中华文化。但是如果只是按照个人的理解,恣意添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反观,则可能因为无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审美,最终导致画蛇添足。同样,针对特色文化词汇“袄”的翻译,在两位大师的译文中,被分别翻译成a pale blue satin jacket以及pale gowns。笔者建议仍采用本文特色表达(2)的翻译,从读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出发,为西方读者适度接中国文化,尝试将其对应翻译为a pale blue satin Chinese ao以及pale Chinese ao。
通过上述(1)到(4)的文化语境下的翻译比较分析,译者应充分考虑文化语境下影响翻译判断的五个因素,包括思维模式、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社会心理和地理历史传统对翻译者产生的诸多影响,适度采用补充或删减的方法,有助于西方读者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审度凤姐的着装,深刻理解中华服饰文化承载的丰富内涵。
典籍作品承载的文化厚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典籍作品服饰文化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中国服饰文化有正确的理解,而且要使文化的交流着眼于能真正影响普通人精神生活的层面。在文化语境下的服饰翻译中,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差异,同时也要注重读者的感受。正如王东风所说:“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之一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这一目的自然也要求我们在翻译中要注意反映民族文化所特有的规范或风情。仅仅追求内容上的同一性,而无视蕴含在不同形式中的美学内涵和文化差异,一方面会抹杀原作者的艺术创造,另一方面也会模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文化误解。”(转引自郭建中,1999:207)
事实上,作为服饰文化翻译的研究与实践者,首先应以平和的心态,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注重文化概念的译介。要适时、适度、适量地结合文化语境,不断进行文化协调(张慧琴、徐珺,2012:109),科学把握文化语境的解构或重构,既不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过分添加不必要的冗长解释,也不要因为想当然地认为读者理解原文文化而忽略对其丰富内涵的阐释,而应尝试着以原文的语境为横坐标,读者的阅读语境为纵坐标,探索横纵坐标的“交汇点”,进行文化协调。基于语境,动态处理文化特色词汇,注重体现文化内涵,以实现最大程度的文化“保真”。(张慧琴等,2013:144)正如孙艺风(2012:20)所说,翻译的衍生性和调节作用意味着跨文化翻译是阐释的具体化,而不是文化形式的直接转换。在文化语境的翻译过程中,既要实现保留、传播、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要不断吸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传统文化。
全球化语境下,参照翻译中影响译者成功实现文化翻译的五个因素,反思《红楼梦》服饰翻译中特色文化词汇的处理,针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霍克思先生就《红楼梦》中王熙凤服饰文化的翻译进行比照和评判,结合当今文化语境给予适度的补充、修正或删减。正是如此的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才更加深刻感悟到上述两位大师对“中华服饰文化走出去”的伟大贡献,而对文化翻译的不断探索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注:在论文写作中,美国太平洋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陆洁老师给以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1)[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9.
[2]Yang,H.Y.&G.Yang.A D ream of Red Mansions(Vol.1)[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学芹,高鄂.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1987.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冯玉.文化语境视角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问题与方法[D].湖南大学,2012.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
[9]季学源.红楼梦服饰鉴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李文革.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问题[J].外语研究,2000,(1):42-4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2]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05.
[13]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16-23.
[14]张慧琴,徐珺.全球化视阈下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从“头”谈起[J].中国翻译,2012,(3):109-112.
[15]张慧琴,陆洁,徐珺.《红楼梦》中“荷包”文化协调英译探索[J].外国语文,2013,(3):143-146.
On Translation of Fashion Culture Indicated 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under the Cultural Context
ZHANG Hui-qing1,XU Jun2
(1.Foreign Language Studies,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fash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wo authentic versions of ADream in Red Mansions (one is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Dai Naidie,and the other is by David Hawkes).It discusses the five factors that impacted the translators’practice in fash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ofWang Xifeng’s dressing,and explores how to introduce traditional Chinese fashion culture in the global context,with some translation strategies,such as reducing redundant information andmaking annotations.All these just promote the spread of fashion culture.
fashion culture;translation;context
I046
A
1002-2643(2013)05-0098-04
2013-02-10
本文为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汉文化经典外译’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11YJA7401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之成果之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中纺协函[2011]74号)、北京服装学院“基于生态翻译学的服饰文化研究项目”(2011A-2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全球化视阈下典籍作品中服饰文化英译研究”项目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服饰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张慧琴(1969-),女,汉族,山西原平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服饰文化翻译学、大学英语教学。徐珺(1964-),女,汉族,江苏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大学商务英语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商务外语研究》执行主编。研究方向:翻译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和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