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

2013-05-30 07:35王志学
当代医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基底病死率病患

王志学

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脑血栓形成的重要类型,约占急性脑血栓形成的 20%[1],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传统治疗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距离理想的效果还很遥远,但这些年随着动脉内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得该病在治疗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除了明显降低病患的病死率与致残率,还使得患者的恢复效果更佳。本院就 29 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动脉内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0年5月-2012年11月收治的 29 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男 19 例,女 10 例;年龄 39~75 岁,平均为 58.7 岁;合并高血压病 13 例,糖尿病 7 例,其中同时合并高血压病与糖尿病 3 例;病程 1.9~38 h,有 7 例接受院外传统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表现有:14 例呕吐、眩晕及眼震;9 例构音障碍、饮水呛咳;8 例共济失调;7 例复视、视物模糊;9 例意识障碍;10 例Horner征;7 例交叉性感觉障碍;5 例交叉性瘫痪;4 例双侧瘫痪;2 例听力下降。患者皆进行了头颅CT检查,排除了颅内出血,也没有明显的低密度灶;对于 11 例时间超过了 12 h的患者采取了头颅MR检查,其中 6 例显示在DWI序列上能见到急性脑梗死征象。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全面评估,排除溶栓禁忌证[2]:CT证实脑出血;轻微神经功能障碍或者迅速得以改善; 2 个月前有手术与头颅外伤史;伴有较为明显的癫痫发作;收缩压高于 180 mmHg或者舒张压高于 100 mmHg;出血倾向比较明显。

其次,对患者进行动脉内介入治疗:患者全部采用局部麻醉,以Seldinger技术行病患右股动脉穿刺,将 6 F动脉鞘置入,使得病患全身肝素化。之后,先对患者全脑行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部位及侧支的循环情况;接着利用椎动脉或者微导管局部接触性溶栓,起始给予静注 10 万U尿激酶(UK),再以持续微量泵以 1 万U/min泵入,总量达到 60~120 万U为宜。在整个溶栓期间,行间歇性造影观察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溶栓,并根据溶栓后患者的病变血管狭窄情况来选择是否采用球囊扩张与支架形成术。

最后,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与处理:术后,应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及生命体征等的监测,对病患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系列等进行复查,在 24 h内对患者的头颅CT或者MR复查,选择性行常规抗血小板凝集与抗凝治疗。根据术后情况在 24 h与 1 个月分别进行NIHSS评分。

2 结果

对患者造影发现,其中有 6 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3 例一侧椎动脉闭塞;10 例基底动脉闭塞。经过动脉内接入治疗后,8 例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6 例部分再通,5 例血管未通;对 16 例部分再通患者而言,9 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7 例在球囊扩张后给予支架形成术。总的来说,29 例患者经过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其中 22 例症状得到显著改善,4 例有所改善,剩余 3 例死亡。见表1。

表1 29 例病患临床症状观察[n(%)]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属于小脑与脑干等人体重要部位的供血动脉,一旦该系统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常常会引发高致残率与病死率。对于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而言,传统治疗一直没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接触性溶栓及支架等介入技术的应用,使得该病的治疗有了一定的突破。有关文献[3]表明接触性溶栓及支架等介入技术相较传统内科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患致残率与病死率。

根据缺血半暗带理论,对于局部脑缺血存在中心坏死区与缺血周边半暗带,其中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虽然电活动消失而细胞结构却保持完整依然存活,若能及时恢复血流灌注,半暗带区的大部分细胞也能恢复相关功能,从而防止缺血坏死。通常认为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溶栓时间窗为 6 h之内,而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且脑干比大脑皮质更能耐受缺血,所以CT软化灶及神经症状加重不应该成为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大部分学者认为椎-基底动脉的梗死应适当延长时间窗[4]。

本院对 29 例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对于溶栓后 16 例部分再造者都存在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因此必须采用球囊扩张,甚至是扩张后给予血管支架形成治疗,以此保障患者的血管通畅从而实现血流恢复的效果。此外,本院研究中出现 3 例患者死亡,通过观察分析可知主要在于残余狭窄过大,术后神经功能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未给予支架形成治疗,在治疗后突发呼吸停止猝死,应为基底动脉再次闭塞所致。总之,对于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而言,采用动脉内介入治疗能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

[1]郑立宏,董太和.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86-87.

[2]李今实,矫黎东.21 例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57-58.

[3]范百亚.急性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51-52.

[4]许秋仁,刘淑华.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6):56-57.

猜你喜欢
基底病死率病患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高原地区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