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敦燕 孔燕南 陈绍辉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 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1]。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腹泻和感染性腹泻两大类。本研究对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在 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 325 例腹泻的小儿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临床治疗的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在 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 325 例腹泻的小儿患者,其中 0~3 岁的患儿 168 例,占 51.69%;3~6 岁的患儿 157 例,占 48.31%。所有小儿症状表现的轻重不等,大便的次数在 3~11 次,且粪便的性状不一。其中黏液便 32 例,水样便 198 例,稀软便 85 例,脓血便 10 例。腹泻伴脱水的患者 46 例,腹泻伴发热、腹痛的患者 62 例。
1.2 方法 对 325 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然后进行格兰染色的镜检。同时采用对患者的粪便按照微生物学的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的目标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以及沙门菌。采用胶体金法对粪进行便轮状病毒的抗原检测。综合以上检测的结果,分析小儿腹泻的原因。
2.1 直接涂片进行格兰染色镜检的结果 在 0~3 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有 113 例,占 67.4%,感染性有 56 例,占 32.6%;在 3~6 岁的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在导致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大多数,有 107 例,占 68.4%,感染性有 50 例,占 68.4%。在 0~3 岁的患者的检查结果中,革兰阴性杆菌的比率为 8%~16%,革兰阳性杆菌的比例为 80%~92%,革兰阴性球菌的比率为 0.2%~1.0%,革兰阳性球菌的比率为 0.4%~2.8%。有 127 例患者的菌群比例失调。而菌群失调就会引起排便的次数、腹泻的次数增多。
2.2 粪便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 325 例患儿的粪便标本中,有 134 例的检查结果为阳性,占 41.2%,191 例的检查结果为阴性,占 58.8%。呈阳性的患者中有 110 例为细菌性腹泻,占 82.4%,细菌培养后检出沙门菌 12 例,志贺菌 73 例,大肠埃希菌 25 例。志贺菌是导致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轮状病毒的检查结果中,阳性有 24 例。感染性腹泻占 40.2%,非感染性腹泻占 45.6%。
2.3 粪便性状的检查 轮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水样便,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少量的白细胞;沙门菌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红细胞和白细胞,且数量不等;志贺菌感染患者的粪便为黏液便或脓血便,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大量的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婴幼儿还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机体内的各种器官都没有发育成熟,体内的消化液以及消化酶都分泌较少,因此大量营养物质都容易引发小儿消化功能的紊乱[2-3]。主要表现为粪便有酸味,呈稀水样便,但是患者没有体温升高的现象,且粪便培养以及轮状病毒的检查结果都呈阴性,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没有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 0~3 岁的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在导致小儿腹泻的影响因素中占大多数,占 67.4%。此类腹泻只需要对症治疗,不需要使用抗菌剂,适当配合使用一定量助消化的药物就可以治愈。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以及志贺菌[4]。曾有资料报道,空肠弯曲菌也可以引起小儿发生腹泻[5]。对于小儿感染性腹泻,临床上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喂养史以及接触史,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以及感染的途径,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抗菌药物可以用于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感染性腹泻通常具有细菌性肠炎的相关表现,如腹泻、发热,并经常有里急后重的症状,其粪便为脓血便或黏液便,且具有腥臭味。但是一定要经过微生物学检查以及常规检查之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以及细菌培养的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之下才能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剂量一定要合理,可依据疗程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维持小儿肠道的微生态平衡,治疗以及预防小儿腹泻的关键[6]。本研究结果表明,325 例患儿中有 82 例患儿菌群失调,可能由于之前过量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所以应该引起家长和医务人员的重视。当患者有和抗菌药物相关的菌群失调表现时,可以采取服用微生态制剂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灌肠或健康小儿的大便悬液进行灌肠,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剂量,才可以施行,以免损伤小儿的肠黏膜,增加患儿感染的几率。
综上所述,造成小儿腹泻的因素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和感染因素两大类,在治疗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患儿腹泻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提高腹泻的临床疗效[7-8]。
[1]陈术枚,黄绍良,何政贤.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2):38-40
[2]张硕,吴玲.儿童腹泻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2):216
[3]杜宗堂,唐血瑞.112 例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临床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3081-3082.
[4]刘金权.行晓红.秋季婴儿腹泻 204 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2907-2908
[5]张鹏辉.郑玉强.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7):844
[6]何火英.婴幼儿控场弯曲军肠炎 51 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在儿科杂志,2006,3(4):72
[7]周新菊.益生菌治疗小儿急性、轻度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25):76-77.
[8]左满凤.思密达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