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亚红
老年人由于鼻腔粘膜、支气管粘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肺弹性差以及免疫功能减弱,使得老年人极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即老年肺炎,且老年肺炎症状不典型[1],常缺乏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约1/3 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不增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细胞百分率、血沉等常用感染观察指标往往不能及时反映感染情况及治疗效果[2],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感染的敏感指标,机体发生感染数小时内即明显升高,在有效抗感染治疗后明显下降,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68 例,男41 例,女27 例,年龄64~93 岁,平均72.3 岁,所有病例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血沉、双肺DR或肺CT等影像学检查,并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明确诊断为细菌性肺炎。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第2 d早晨及治疗5 d后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检查,血常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血沉测定采用魏氏法,C反应蛋白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
1.3 结果判断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值为(4~10)×109/L,中性细胞百分率正常值为50%~70%,血沉正常值男性为0~15 mm/h,女性为0~20 mm/h,C反应蛋白正常值为0~8 mg/L,否则即为异常。
入院时血常规异常者78%,血沉异常者82%,C反应蛋白异常者100%,治疗5 d后,治疗有效者,血常规恢复正常者65%,血沉恢复正常者60%,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完全恢复正常者42%;治疗5 d后,治疗效果不佳者,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血常规、血沉变化不明显。见表1和表2。
表1 治疗有效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白细胞介素1 b、白细胞介素6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是其合成的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被称为炎性标志物[3],C反应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在组织受到损伤、炎症、感染或肿瘤破坏时可以在数小时内急剧上升,可增高数倍或数百倍,2~3 d达峰值,待病情改善时逐渐下降,恢复正常[4]。C反应蛋白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C反应蛋白检测不受性别、年龄、抗生素、激素等影响,在患者疾病发生变化时,C反应蛋白变化早于白细胞、血沉等,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优于白细胞、中性细胞百分率、血沉等检查,且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可靠,使其临床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传统的检查项目[5]。C反应蛋白是一个敏感性高而特异性差的一个指标,其增高与机体感染与损伤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感染性炎症与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老年细菌性肺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对感染反应差,临床表现不典型,对治疗反应不敏感,本组资料通过对治疗5 d前后C反应蛋白监测,发现C反应蛋白较其他传统指标反应灵敏,C反应蛋白下降至正常或明显下降者,提示治疗效果良好,无需更换抗生素;C反应蛋白持续升高,提示感染无好转,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调整抗生素,为防止滥用抗生素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脓毒血症C反应蛋白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 h,且其阳性率不高,C反应蛋白检测为感染提供了很好的临床依据,防止滥用抗生素。总之,在老年细菌性肺炎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变化,对判断病情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且重复操作性强,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检查。
表2 治疗效果不佳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1]Malin A.Review Series.Old age:Pneumonia in old age[J].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2011,8(3):207-210.
[2]许俊杰,夏新超.老年肺炎100 例临床治疗分析与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1):67-68
[3]Roberts WL,Sedrick R,Moelton L,et al.Evaluation of four automated high-sensitivity C-reative protein methods: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and epidemiogical applications[J].Clin Chem,2000,46(4):461-468.
[4]简序,王金和,程佩兰.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5):47.
[5]Jaye DL,Waites KB.Clinical appalications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pediatricsp[J].Pedialr,Infect Dis,1997,16(8):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