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美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儿科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胞及气道组分造成的一种炎症反应。该病主要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急性发作的诱因主要是接触过敏源、呼吸道感染等[1]。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极为敏感的炎症及组织损伤的标志性物质,被公认为是最有意义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急性哮喘的发作中,CRP是否有变化这个议题尚不是很清楚[2]。笔者对儿童急性哮喘发作时的CRP进行检测,进而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急性哮喘发作时的水平变化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儿童为无急性哮喘的正常儿童,共120 例。实验组为2010年1月~2012年10月广东省连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20 例(见表1)。
表1 实验组患者临床资料
该组儿童的诊断均以2008年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为依据。儿童出现的临床症状为突然发生喘息、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被纳入研究的儿童均没有免疫功能先天性低下的症状,并且在近2 个星期内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
1.2 方法 实验组的儿童在清晨空腹的情况下,抽取静脉非抗凝血3 mL,待用。进行常规治疗,并且进行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雾化量由患儿年龄酌情给予),患儿哮喘症状减缓后,再一次抽取静脉非抗凝血。对治疗前后的血液进行白细胞计数、血沉等检查,利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CRP的测定。CRP正常值≤10 mg/L,>10 mg/L即为阳性。对照组儿童同样在清晨空腹的情况下,抽取静脉非抗凝血3 mL,并对血液进行同样的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量比较情况 在白细胞数量上,实验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也说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确实是一种炎症反应;在CRP的水平上,实验组也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以说明血清CRP浓度可以作为急性哮喘发作时的标志物(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量比较
2.2 实验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量情况 治疗后患儿的白细胞水平及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以将CRP水平做为急性哮喘发作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见表3)。
表3 实验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量
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蛋白,当人体患有感染性疾病时水平均会升高。CRP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在体内主要由白介素等炎症因子调节,1941年由Avery等在血清中鉴定并且命名为C反应蛋白[3]。最近的研究报道显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炎症反应,并且有报道称哮喘是独立与其他各种因素使血清CRP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4]。所以,研究CRP的水平与哮喘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大量的临床实验均已证明,血清CRP水平和炎症及组织损伤有密切联系,已经成为上述病症的标志物,而哮喘也正是一种慢性的炎症反应。哮喘在发作时,Th 2 细胞因子、IL-6 都参与到炎症反应。同时,IL-6 刺激肝脏激化后噬细胞和呼吸道合成CRP,进而可以在血清中检测到CRP水平的变化[5]。通过对CRP水平的检测来观察它的变化,对于哮喘发作时炎症程度的鉴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确实是一种炎症反应,血清CRP浓度可以作为急性哮喘发作时的指示性物质,可以作为标志物并且可以将CRP水平做为急性哮喘发作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也有报道称,儿童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CRP水平明显的升高,经过积极的治疗之后,CRP明显的下降,但是仍然高出正常的范围[6]。本组的治疗结果也与此报道相符。
总之,血清C反应蛋白确实和急性哮喘症有联系,并且血清C反应蛋白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不仅具有作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标志性物质,还可以做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的评定指标。
[1]谢小芬,朱洁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9):36-37.
[2]徐爱君.C-反应蛋白及相关指标检测对哮喘患儿的诊断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10,5(3):69-70.
[3]张!,尚云晓,孟晨,等.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55-58.
[4]李秀.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35-37.
[5]姜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11,6(1):9-10.
[6]何静雅,胡克,李晓尘.哮喘患者呼出冷气凝液及有道痰中超敏C反应泛白相关性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3):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