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慧丽
下肢静脉血栓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剖宫产、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子宫切除术后的发生率较高,一般左下肢最为常见。有文献报道,下肢静脉血栓在妇产科手术后的并发率为 8%~13%。目前临床上对于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溶栓、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等[1]。笔者对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展开分组治疗,并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年8月~2012年8月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 76 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8 例,年龄 25~68 例,平均(47.3±14.5)岁,其中原发病为恶性肿瘤者 4 例,子宫切除 4 例,剖宫产 27 例,卵巢良性肿瘤 3 例;观察组 38 例,年龄 24~69 岁,平均(48.2±15.6)岁,其中原发病为恶性肿瘤者 3 例,子宫切除 4 例,剖宫产 27 例,卵巢良性肿瘤 4 例。两组患者年龄及原发病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1)溶栓冲击治疗:在 2 h内将 40 万单位尿激酶和 100 mL 0.9%氯化钠予以注入进行溶栓,第 2 d和第 3 d的冲击治疗次数为 1 次,第 4 d则开始给予患者 4 万单位尿激酶和 100 mL 0.9%氯化钠展开维持治疗,坚持 3 d;(2)抗凝治疗:给予患者 5000 单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 12 h注射 1 次,每疗程为 7 d,并与此同时展开 50 mg阿斯匹林,50 mg潘生丁进行治疗,3 次/d;(3)活血化淤:对患者应用清热解毒中药,主方为当归、丹参、丹皮、赤芍和蒲公英,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适当加减,溶栓晚期对患者采用利湿通络及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主方为桃仁、红花、王不留行和生地,依照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水煎服,3 次/d,1 周为 1 个疗程[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 12 个月后的血管再通率达 81.58%,对照组为 60.5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情况比较[n(%)]
研究证实,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在妇产科中,术后及妊娠期产妇的血液均处在高凝状态,凝血因子随之发生显著增加,导致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亢进,又由于术后卧床最终引起血流瘀滞,管壁遭到严重损伤,致使管腔狭窄甚至会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所以在妇产科术后的患者中,具备上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很高[3]。目前临床上妇产科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后的治疗方案一般为针对抗凝及凝血机制紊乱展开的抗凝、溶栓和扩管等方面的治疗。曾有研究显示,对该类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4-5]。
综上所述,对观察组患者展开包括溶栓冲击治疗、抗凝治疗和活血化瘀在内的综合治疗措施后,该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合理的综合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余艳红.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7,16(6):408-409.
[2]袁训芝,吴新民,陈铭,等.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25(10):786-787.
[3]王秋菊.妇产科术后、产后并发静脉血栓性疾病员怨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143-144.
[4]李力.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3(2):147-148.
[5]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 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