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宾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脑血管意外中最为常见的两类,其发病突然,诱因多而复杂,是一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的疾病[1]。一直以来在临床上形成了一种观点,认为 50 岁以下的人群,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病率较低,因此对这部分人群中脑血管意外的研究也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发现中青年人群中发生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环境因素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等。笔者就中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相关病因和危险因素做初步探讨,以期为广大同行提高本病的认识提供线索,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东莞市企石医院神经内科存档病历中过去两年内住院治疗的 78 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和 63 例中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年龄均<45 岁,有明确的诊断和完整的病历记录资料,所有病例均有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的诊断依据,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
1.2 方法 由课题组专门培训的人员采用统一指定的记录表逐一查阅每一份病历,对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既往病史、个人史等进行登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发病原因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脑梗死组中有明确发病原因者 70 例(89.74%),其构成比为动脉粥样硬化 40 例(51.28%)、高血压病 20 例(25.64%)、心房颤动 10 例(12.82%),原因未明者 8 例;中青年脑出血发病原因中以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为三大主要病因,分别为 27 例(42.86%)、20 例(31.75%)和 13 例(20.63%),见表1。
表1 中青年脑梗死与脑出血病因比较[n(%)]
2.2 主要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中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发生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根据病历中个人嗜好记录,与患病有关系的主要因素:吸烟史脑梗死中 49 例(62.82%),脑出血中 31 例(49.2%);高血压病在脑梗死中 67 例(85.9%),脑出血中 57 例(90.47%);肥胖伴血脂异常,脑梗死 28 例(35.89%),脑出血 17 例(26.98%),见表2。
3.1 主要发病原因分析 脑梗死属于缺血性病变,脑出血属于出血性疾病,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都在于血管病变,因此两者有着共同的病因学。结合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高血压疾病是两者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和继发性高血压在中青年群体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低龄化高血压直接导致患者全身微循环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一方面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血小板激活和积聚,从而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形成血栓或远处脱落的栓子运行到颅内小血管引起栓塞,导致缺血性脑梗死发生[2];另外一方面微循环在高灌注下直接发生脑内微动脉瘤,当情绪激动或运动等诱因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脑出血。因此对于早发型高血压或家族中一级亲属中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应在发生高血压后积极控制好血压,避免血压的较大波动,以此减少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除此之外,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二者共同的发病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进行的疾病,多种因素导致该疾病,特别是目前大众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较高,而且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在较大的动脉,往往引起主干的狭窄或斑块的破裂出血,引起不同病症[3]。此外在发病原因中值得注意的是脑出血与血管畸形有着密切联系,颅内小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发育不良性疾病,在长期生长发育中逐渐表现出临床症状,特别是在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此种疾病引起脑出血的概率更高。血管畸形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动静脉瘘和微动脉瘤、小动脉瘤。心律失常中的心房颤动是引起脑梗死的一个常见原因,心房颤动会引起心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由正常的层流变为湍流,血小板容易在梳状肌形成血栓,不稳定的血栓脱落后容易进入颈内动脉并最终在颅内引起栓塞表现为脑梗死。通常认为,在健康的中青年人群中可以存在部分心房颤动患者,他们不会表现出与房颤有关的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持续性的诱因下(比如酗酒、饮用浓茶、咖啡)会导致房颤加重,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表2 引起两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n(%)]
3.2 危险因素探讨 之所以现在中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成为关注热点,是因为他们的发病受多重因素影响,而其中许多因素可以避免或控制。根据报道和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高血压、高血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特别是酗酒,以及生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是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出血与脑梗死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在研究中还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危险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关联性更强。在这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吸烟、酗酒,现代社会中青年是主要劳动力,无论什么行业都是工作的主力军,吸烟、饮酒几乎成了他们的标志,而这些因素最终会引起血压升高,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使脑动脉血管壁结构改变,进而促进动脉硬化或动脉瘤的彤成,同时也可加速脑动脉瘤的增大或破裂。此外在生理-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下,临床医生也应该加强对患者生活、心理的了解。本次研究中发现,处于生活应激状态下的中青年人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是部分患者的直接发病原因。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负担重,很多中青年人情绪不稳定,处于亚健康状况,久而久之直接影响到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力,表现为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的紊乱,也是导致脑血管意外年轻化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4-5]。
3.3 预防措施初探 笔者认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对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改正,应该在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下给予科学的处理和戒断,同时对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应该建议其寻找专业人员给予心理疏导[6]。中青年不应该是身体机能退化的时期,退化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生活和社会。因此,笔者强调的是在控制中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疾病发病率方面,应该按照身心疾病的预防措施来宣传教育。
综上所述,中青年脑梗死和脑出血虽然在临床症状上极为相似,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但经过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在发病原因和危险因素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把握住这些不同点可以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和诊疗。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6-260.
[2]王丽娜,王金立.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5):70-71.
[3]齐虹霞.中青年脑出血 8 O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7):38-39.
[4]赵红玲,王虹.中青年脑梗死 46 例病因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38-539.
[5]韩卓娅,吕丰收.中青年脑梗死与脑出血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33-34.
[6]陆兰菲.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20(6):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