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厚坤,梁延海,刘官久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大兴安岭东部林区的地势西高东低、中高南北均低,这是由于大兴安岭山脉自北向南穿越,区域最高峰伊勒呼里山脉自西向东横跨大兴安岭林区中部,在呼源林场至塔源林场之间形成了海拔最高区域,据此,本地习惯把大兴安岭东部林区分为了“岭南”“岭北”“岭东”。其气候条件、植被类型、无霜期都有明显的差异。这种自然差异也体现出了不同野生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源遗传性状的不同,为黑木耳人工栽培菌种的选育提供了资源条件。
1.1.1 供试菌株 在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松岭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韩家园林业局和塔河县5个采集点,采集野生优良黑木耳子实体,组织分离得到菌株12个;黑29菌株从黑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引进。
1.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水1 000mL;
原种培养基:木屑78.5%、麦麸20%、石膏1%、石灰0.5%,含水率60%;
栽培袋培养料配方:木屑83.5%、麦麸15%、石膏1%、石灰0.5%,含水率62%;
1.2.1 菌丝体生长状况 将分离得到的黑木耳新菌株,通过2次提纯后,选择20~24℃、25~28℃和29~32℃3个温度梯度进行培养,以期获得低温品种。定期详细观察不同菌株间的菌丝体长势、长速、整齐度和色泽等情况,根据培养性状进行初步的筛选。使用主要质量因子赋值方法,判别菌株的优劣,进行逐级淘汰。
1.2.2 原种制作 在马铃薯完全培养基上进行菌丝阶段的培养观测。
工艺流程:筛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培养料搅拌均匀后,聚丙烯菌袋作为容器,121℃灭菌2h,冷却后,在无菌环境下接种,移入消过毒的培菌室培养。初期温度可控制在26~28℃,并根据菌丝的长势逐步降温。菌种不可高温,以防老化。
1.2.3 栽培袋制作 工艺流程:筛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
栽培袋的规格为16.5cm×33cm,拌料均匀,装袋紧实,每袋装料1.2~1.3kg,常压锅炉灭菌8~10h,冷却至28℃,在无菌环境下接入菌种。接种后将栽培袋移入消过毒的培菌室内进行避光培菌。培菌初期温度可控制在26~28℃,中期可控制在22~24℃,后期可控制在18~20℃,经过30d左右,菌丝长满菌袋,40d菌丝完成生理后熟,进行割口下地。
1.2.4 下地催耳 做床、撒白灰、浇水、铺地膜,用石灰水或0.3%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菌袋消毒,割120个小孔密摆,在袋上覆盖塑料布和草帘,增温保湿,13d左右出现耳芽,撤掉塑料布和草帘,分床,进入浇水管理期。
1.2.5 浇水管理 采取早晚低温时浇水,每次浇水要浇透,使耳片充分展开。禁止中午高温时段间歇性浇水,防止造成菌袋污染。
1.2.6 采收 耳片长至8成熟,孢子尚未弹射时进行采收,每个品种随机选取3个大样方,每个样方50袋,记录产量。
黑木耳菌株主要因子赋值见表1。
表1 黑木耳菌株主要质量因子赋值
根据实践经验及环境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度和菌种质量的常规判别标准确定了下列判别式,以确定菌株淘汰的标准。
A=t×h×s/w×d
式中:A为质量指数;t为适宜温度;h为外观质量;d为锁状联合;s为菌丝生长速度;w为污染率。
当A值≥100时,我们视为优质菌株,进行保留;当A值<100时,我们视为淘汰菌株。
按照这一方法,为了提高试验效率,淘汰了60%的菌株,特别是重点淘汰抗杂菌能力弱和无锁状联合的菌株。筛选出兴安1号(十八站)、kyz3(科研站)、hjy1(韩家园)和兴科6(古源)4个供试验栽培的野生菌株。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22℃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菌株菌丝体在22℃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兴科6、hjy1在同样条件下,菌丝长速快于其他3个菌株,但菌丝体长势弱于其他3个菌株。
不同黑木耳菌株平均单袋产量的比较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黑木耳菌株平均单袋产量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兴安1号产量最高,平均为638.4g(干质量47.4g),与其他菌株相比较,有显著差异;兴科6性状方面较好,但产量不如对照菌株黑29。兴安1号、hjy1和黑29干湿比较低,说明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积累较多,口感较好,但hjy1产量低于兴安1号。
黑木耳兴安1号的菌丝体,较常规品种在低温条件下正常生长,且长速和产量并不降低,产品质量和售价都比常规品种有一定的提高。
黑木耳兴安1号是选自大兴安岭地区的当地野生驯化品种,具有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佳等优点,适合寒温带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