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2013-05-29 00:13武一伦
防护林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凌源凌源市叶脉

武一伦

(凌源市河东国合造林站,辽宁 朝阳 122500)

白杨叶甲(ChrysomelapopuliLinnaeus)属鞘翅目,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叶甲科(chrsomelidae)。2010年在凌源市宋杖子、三十家子、松岭子、乌兰白等乡镇暴发,危害杨树嫩梢幼芽,被害叶片仅残留叶表皮和叶脉。由于白杨叶甲的为害,使凌源地区当年营造的杨树幼林死亡率达到38%,给林业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该虫在凌源地区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未见报道,为了摸清该虫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2010—2012年,在凌源市三十家镇选择观测样地进行观察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三十家子镇三道沟村白杨叶甲发生的常灾区。该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春季干旱风大,夏季雨量集中,秋短冬长,地质灾害性天气较多,境内平均气温8.1℃,年平均降水量477mm。

1.2 野外系统观察

观测样地选设在2~5年生、有虫株率50%以上有代表性的林地内,在样地地内按Z字形选取20株观测样木,用油漆打号作为野外固定观察点,定期进行白杨叶甲的发育进度以及天敌情况的观察。

1.3 室内饲养

从林间分别采回白杨叶甲卵、成虫、幼虫、蛹,置于室内大养虫笼内,喂食新鲜的寄主树叶,气温与外界基本相同,每天观察1次目标虫种的形态变化及取食、产卵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寄主及危害

2.1.1 分布 白杨叶甲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江西、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均有分布。在凌源市各个乡镇普遍发生。

2.1.2 寄主植物 大青杨、小叶杨、欧美系列杨树、赤峰系列杨树、柳树。

2.1.3 危害 成虫食害嫩梢幼芽,1~2龄幼虫群居一起沿叶脉处取食叶肉,仅残留叶表皮和叶脉,被害叶呈网状,3龄后分散为害,蚕食叶缘呈缺刻。该虫为害5年生以下的幼龄林,经常猖獗成灾,为害新梢,造成杨树秃梢,是凌源地区苗圃和幼林常见的害虫,发生严重时能把杨树幼叶全部吃光,影响杨树生长。

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mm,宽7mm,为蓝黑色有光泽的大型叶甲。鞘翅橙黄或橙红色。触角蓝黑色,11节,末端5节灰褐色,第3~4节长度相等较细长,第5~6节等长,略呈球形,第7节以下稍膨大。前胸背板蓝黑色,两侧有纵沟,纵沟之间较平滑,其两侧有粗大的刻点。小盾片蓝黑色,三角形,后端钝圆。鞘翅比前胸宽,密布刻点,沿外缘有纵横线。

卵:椭圆形,长径2mm。初产下的卵呈黄色,后变橙黄色或黄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15~17.6mm,虫体扁平,近椭圆形。

蛹:体长8~10mm,宽6mm,为垂蛹,初为淡白色,近羽化时变成金黄色。

2.3 生物学特性

此虫在凌源地区一年发生2代,成虫在落叶层下、表土5~7cm深处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上树取食并交尾产卵,卵产在叶片上,成块状聚集一起,每块卵数量不等,少则几粒,多的达81粒,每雌平均产卵690粒,卵期8~10d。

幼虫孵化后破壳而出,密集在卵壳上,以卵壳为食,以后群集叶片上为害,一龄幼虫只吃叶片表面一层,取食数量很小,2、3龄幼虫取食叶片数量增大,特别是3龄幼虫可将整个叶片吃光,仅留叶脉,幼虫共4龄,老龄幼虫最末一次蜕皮后,经过4~6d进入预蛹期。老熟幼虫化蛹时,尾端固定在叶片背面,虫体收缩。蛹期6~9d。8—9月出现第2代成虫,当年只交尾不产卵,近9月下旬在树下越冬。成虫可以远距离飞迁,每遇振动便假死坠地。

2.4 防治方法

2.4.1 于早春越冬成虫上树为害时,利用其假死习性振落捕杀。

2.4.2 5月中旬到6月中旬,用1.8%苦·烟乳油800~1 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500~2 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杀成虫和幼虫。

2.4.3 在郁闭的幼林和山杨次生林内,每667m2可用苦·烟雾剂1kg进行烟雾防治,防治时间最好选择在晴好无风的早晨。

3 讨论

2010年在凌源市所有乡镇杨树新植林中,发生大面积白杨叶甲危害,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和凌源地区的记录,走访了发生严重虫灾地区的老人,据称从来没有发生这么大面积的危害,因此,此虫在凌源地区突然暴发成灾的原因、天敌种类及数量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其发生机制及预测预报模型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凌源凌源市叶脉
最美叶脉
IP
女神故里
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把“照片印”在叶脉上
凌源市博物馆藏辽瓷精品简述
叶脉书签
我是一片叶子
凌源市下朝阳沟辽墓清理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