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罡峰
(凌源市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辽宁 朝阳 122500)
梨树是我市发展果品经济的主要树种,在我市的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苹果树,占果品总产量的30%左右。近年来,我市梨树的面积不断增加,总产量却相对下降,究其原因,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影响了梨树的产量。为改变这种增量不增产的现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调查得知梨树白粉病(phyllactiniapyri)是发生在我市梨树上的主要病害。为此,根据辽宁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的要求,在2010—2012年通过3年的时间,对我市梨树白粉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分布与危害:梨树白粉病是梨树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主要梨树栽培区普遍发生。文献记载雪花梨、西洋梨、日本梨最易感病,发病严重时会引起早期落叶和嫩梢枯死,降低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通过观察,在辽宁省凌源市主要危害苹果梨、安梨等梨树叶片,导致叶片枯黄变黑,提早落叶,果实很少受害。
寄主:苹果梨、秋白梨、酸梨、雪梨。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嫩梢。7月到8月下旬,在叶片的背面首先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白色粉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直到整个叶背布满白色粉状物,9月到10月初,在白色粉状物上长出很多黄褐色小斑点,病斑逐渐变黑,椭圆形,逐渐扩大,呈浅褐色,明显凹陷。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渐明显,淡褐色,病部与健部的分界处经常发生裂缝,造成早期脱落。新梢发病,表面覆盖很多白粉。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球针壳属梨球针壳[phyllactiniapyri(Cast)Homma],病菌的闭囊壳呈扁圆球形,直径为224~273μm,黑褐色,无孔口,具有针状附属丝,附属丝基部膨大,内有长椭圆形子囊15~21个,每个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色,大小为34~38 μm×17~22μm。
发病规律:根据实际调查,梨树白粉病病菌在落叶和枝梢上越冬,其附着数量和枝条的长度,叶片的大小成正比。孢子通过风雨传播,此病在我地区多发生在秋季,8月初开始发病,9月到10月初发病最重,梨树植株过密,土壤黏重,有机肥料不足,管理粗放,树冠郁闭度较高的梨园易发病,树龄在10a以上,树势衰弱的发病较为严重。同样条件下苹果梨发病较安梨、雪梨和酸梨重。
防治措施:见表1。
表1 梨树白粉病防治(凌源地区)
苹果梨树受害反正面
梨树及梨园整体状况
苹果梨叶后期受害症状正反面
酸梨树叶受害症状正反面
[1]吕佩珂,庞震.中国果树病虫原色图谱[M].华夏出版社,1993
[2]王宇飞,赵树英,李志武,等.园林有害生物[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