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力
[摘要]信仰是人类内心中的价值体系,是人们灵魂的主宰和行动的指南。可是信仰在当代大学生中却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呈现出多元化、低级化甚至虚无化的特点,无法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并作为国家民族未来建设者的信念支撑。本文通过对当代学生产生信仰问题因素的分析,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信仰,掌握三个知识体系,即真理的知识,善行的知识,以及自由限度的知识。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信仰本质 信仰状况 信仰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60-03
一、信仰的内涵
信仰源於苦难,终於完美。信仰的信是相信和信赖,仰是仰望和崇敬。信,根植於困境,寻求超越的答案和解脱;仰,寄托於出离,实现拯救的希望和理想。古往今来,不管是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不能跳出其含纳的范围。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是因为自然环境的艰苦和无定,人们需要对於勇气和希望的崇拜,比如有很多部落崇拜强大而有智慧的动物灵或者是决定其生存安危的自然神。阶级社会的信仰是因为对社会统治权与秩序稳定的诉求和改变社会不合理状况的诉求,比如敬天保民的天子崇拜和皈依,或者是全民平等幸福的共产主义。今日世界上盛行的几大宗教也无一不是源起於对苦难的痛楚。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起子犹太人被压迫而流离的绝望,基督教起於平民奴隶被欺压蹂躏的罗马帝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触动於一次出城所看到的生老病死现象;伊斯兰教创立的初衷是解决当时阿拉伯半岛严重的内乱。无论信仰的主体是谁,客体是什么,最后的目标都是脱离痛苦、获得欢乐,只不过是欢乐的内容、层次和境界有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尽管对信仰的解释不同,但这两种解释把信仰的作用和该作用发挥出来并带来的生活万象都揭示了出来。信仰对於人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就像大海中船只航行靠罗盘和舵手一样,信仰的不同会造成主张、行为、团体及现象的不同。
二、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根源分析
为什么要把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单独拿出来做分析呢?基於两点,第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他们树立起健康正确而坚定的信仰,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才能有保证和希望。第二,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堪忧,他们的信仰状况呈现出多元化,趋於低级的生存本位。
且不说国内学者这些年做的各种调研,其用数据量表的形式来表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缺失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缺少信心,对世界和国家的前途不甚关心,对未来迷茫,对现实的看法以批判性偏激为主,个人主义、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倒是很盛行;就是笔者本人近几年来在全校思想政治公共课上对几千名学生做的关於信念、理想的课上调查问询,结果也大多集中在“好工作、房子、好对象,家人幸福平安”上面。他们有错吗?从道德和政治的高标准来说,他们不怎么达标,这些哪算是崇高理想和信仰,仅仅是生活必需的愿望。从作为他们生活行为指南的作用来看,当作暂时的信仰也可以,他们谋取生活的基本安定也不为过。何况,还有一些更低级的想法和做法存在着,比如榨取父母的钱财,拼命享乐和比吃、穿、用,活得没有任何的希望和目标,形同行尸走肉,这些学生更可怜。
没有信仰的人就等於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一代人就等於灰暗的未来。那么,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为何成为如此状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从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思潮涌入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不给力等方面来阐释,这些诚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更根本的因素还在於信仰教育的理念问题。试问,如果作为家长、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作为每天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自己都没有深入透彻地明白信仰到底是什么,正确的信仰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他们怎么会以行动和思想传递给学生并有效地教化他们呢?市场经济是以资本和金钱为主流,但它同时也给你提供了自由、多样化选择和平等性。西方思潮有那么可怕吗,整个西方思想史不过是西方思想者认识整个世界的思考史,它同时帮助你更深刻地了解世界,你可以吸收和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不给力,你可以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把马克思理论的精髓用生动简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些因素并不是导致信仰缺失的根本因素。
中国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外在根源主要有:
1 家庭教育指导理念与行为的错位
从中国古代的老子到西方近代的黑格尔,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有无相生、高低相对、苦乐相随的矛盾普遍性。哪里有痛苦哪里孕育渴望,哪里有渴望哪里滋生信仰。我们过去的祖辈父辈们在艰苦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美好社会的信念成为信仰深深扎根在他们的脑海和内心中。而当代青年学生,作为家里的独苗和唯一的希望,从小到大伸手向父母要钱来满足各种物质要求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习惯,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重压没有在他们的生命中留有什么痕迹,为摆脱痛苦而趋於信仰的物质基础就难以树立起来。同时,物质的相对丰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安闲与思考,而是一场激烈的看不见硝烟的大比拼:比拼成绩分数、比拼智力教育、比拼学校的高低,他们成为考试的工具,心灵的荒芜让完美的终极性未来在他们心中没有机会生根发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建立心中的崇高信仰当然,我们只是分析原因,并不是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理论和经验能力来确定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好的。
2 社会大背景的负面影响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但体制建设的不够成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产业结构的比例是否合理,就业岗位能否充分安置,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选拔制度是否公平,等等。当青年学生面对着“毕业即失业”的境况时,他们哪里顾得上什么崇高理想?将来的基本生存保障都难以确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中国智慧先人管子的名言。他们对未来深深地迷茫和忧虑,使他们无暇安静下来寻求社会发展的真理以及人生的真谛等更重要的命题答案。这个因素不仅在中国,在很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率如何保障是每个国家领导者都很头疼的难题。而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成熟到给全体人民最基本的安定保证。有些人把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归咎於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货币商品为基础,以资本运行为核心,以金钱至上为中心,会导致很多缺乏人文教育经历和素质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忘记良知和做人的根本,奢侈暴虐或者无耻颓废,他们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坏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的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本着娱乐无限和利润无敌的宗旨,媒体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则会被忽略和冷落,而对它们的监督惩戒体系目前还不完备。声光音色充斥的年代可以给人们跨越时空的信息量,也可以破坏人们内心的沉静。
3 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智力选拔性体制,唯智主义的阶段,一方面我们处於后进追赶先进的地位,恨不得一日就能培养出跟西方强国较量的强民强种,掌握西方所达到的各种科技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巨大,优秀学校的生源有限,而就业机会偏向优秀学校的概率相当高,为了能在独木桥上挤占一寸之地,家长学校逼着孩子们变成分数的奴隶,以量化的分数标准来赢取更好的未来。再者,学校想通过分数、升学率等数字指标来评优升级,既招来财源又得来名声。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厌学的孩子日益增多,他们大多只是在忍受着、承受着,而并不是快乐地、自发地、自觉地求知。我们的强行数量化主智教育掐灭了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封锁了他们对整个世界的好奇和兴趣,也就封锁了他们面向真理的希望和信心。没有快乐的果实悬挂,信仰何以生成?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理论路径
信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和谐的美世界,那么信仰本身的确立则需要“美”的两个前提——“真”与“善”——“真”用来信,“善”用来仰,“信”用来指引,“仰”用来践履。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三个系列的知识,帮助他们建立信仰。
第一个系列是关於“真”的知识。我们要向学生传授真实科学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世界的形成、生命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生命的归向,认知和把握自然与自身的历程与思想结晶,认知宇宙的结构、物理化学的原理、历史的演变、自我反省的发现、人性的本质和特征、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原因,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去开创未来,展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个系列是关於“善”的知识。“善”的内涵具有无限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具体地说,我们要尊重人性本质的规律,尤其要尊重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和特性,让他们学会快乐地生活,面对真实的世界,珍惜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喜悦悲痛还是唏嘘赞叹,对世界和自身的感受与领悟能够让责任感在他们心中生发与扎根,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与价值的积极动力和愿望,这种动力会与责任感一起共同形成生命的核心——理想与信念的建立,这是一个人一生不会迷路而能够沉静充实的内在动力源与方向盘。面对民族和个人的对错,我们敢於承认、敢於表达和坚持自己对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对於国家、民族、社会、主义、世界等各个分界的领域和命题,我们知道怎么去选择和对待。
第三个系列是关於自由与限度。可能有人会疑惑,不是应该说“美”了吗?其实,在真善的环节里,美已经获得了它的本质与显现,我们在这里不会刻意地把属於美特性的欣赏、旅游、创造等放在一个独立的主题里,它们尽可以列在学校科目和休闲安排中。在实践真与善的过程中,自由和限度的问题,是人类永恒的矛盾与话题。自由,是我们追求的终点吗?在所有的生活世界和生命过程中,自由无不受到限度的左右。自由不足的时候,心性与求索活动都会受到约制,真实容易隐藏起来,而善容易出现缺位。当社会每个人都无限自由的时候,拥挤的资源和空间就会出现混乱、暴力、焦虑、失序而导致当前景象的崩溃。当权力体系使得个别人无限自由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我膨胀而使当事者失去真正的自我,进而导致两种后果的发生,一种是因为自我欲望的恣意而带给社会与他人灾难,一种是因为失去价值和边界感而带给自己灭亡。当人该有的基本自由被压抑的时候,如果他采取的是无限自由式发泄,即爆发式宣泄,那也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是造成社会动荡,一种是这个个体会被现有体制消灭或自绝於群体。所以,认知和把握好自由与限度的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必须让青年学生知晓一个合理合法的限度,明确我们的社会文明就是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前进着。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信仰,家庭和学校老师们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在实际的践履中要注意两个极端:第一个是不能纵惯孩子,任着他所有的性子恣意挥洒。当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父母眼中的“龙与凤”,他们认为在父母那里随意索取是合情合理的,不需要条件和感恩的,生活对於他们而言是没有什么现实苦难性的。其实,在他们的行为意图和选择中包含着善和恶的种子,他也在试探着成年人的法则与限度。如果无限度纵容,他们会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空虚自大、狂暴自我、没有目标和动力的人,而不是一个真诚、合作、想去探求真理的人。第二个是不能盲目压抑打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我们的欲求和心意、我们制定的行为守则和习惯,并不具有永恒的合理性和所有情况下的适当性。当孩子们似乎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当他们无法自理自决的时候,当他们似乎并不感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想,他们缺了什么,一定是有残缺的东西,比如缺乏关心、关注、理解等,从而使他们无法以安稳的心态来做出合情合理的举动或者新的创造并感激每份关爱。再者,我们给予他们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是有缺陷的,缺少吸引力、说服力和合理性,他们一直得不到该要的、想要的营养和指引,就像我们浇灌一棵小苗,只有精心而正确地浇灌,它才会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朵来回报你所有的付出。所以,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大学生,在教育方式上,力求做到负责、慈爱与严格并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信仰。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