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君 姚伟
摘要:教师的职业发展是非线性的,在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下,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因此,应该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层面积极应对,帮助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逾越职业高原。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60-02
一、高原期与教师职业高原
“高原期”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逾越“高原期”之后又继续上升。
国外对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员工职业高原现象及对组织效率的影响。1977年,Ferenee、Stoner和Warren基于对组织现实的观察,提出了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的概念:职业高原指职业中的某个点,在达到这一点时,员工被提拔到更高层级的可能性很小。此后,Veiga从职业流动的角度对职业高原的含义进行了扩充,认为职业高原不仅包括垂直方向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还包括在水平方向流动的停滞。Fddman和Weitz则从责任角度赋予职业高原概念新的内涵:职业高原是指个人能够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小。
我国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张继安发表《教师能力发展中的高原现象》一文,首次将职业高原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2006年,寇冬泉和张大均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职业高原,是指教师在其职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由进一步增加工作责任与挑战有关的职业进步如晋升、流动等的缺失所引发的心理与行为状态。
国内外学者对职业高原的定义,更多关注的是职业高原的表现及其对个人专业成长及组织效率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找到职业高原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更有实践意义。因此,笔者将教师职业高原定义为: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从而影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状态。
二、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成因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上看,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非直线性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学历高,思维活跃,政治觉悟高,创新能力强。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诸多特殊性,如个人成就感低、教学工作量大、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在个人、家庭、组织、社会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下,青年党员教师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现象。
1.个人因素。何齐宗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经历“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时间不长,一般处于“生存关注”或“任务关注”阶段。在这一时期,虽然教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并等于他们掌握了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技能。如果教师的学习能力与上进心不强,情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们在适应了“生存关注”阶段,进入“任务关注”阶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的教师就会满足于现状,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2.家庭因素。青年党员教师度过了“生存关注”阶段的初教期后,在个人生活上都处于婚恋期,有的已经组建了家庭。这时家庭因素将对职业高原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满意度、配偶工作情况、个人家庭经济负担等。家庭生活满意度高的教师,由于生活更幸福,对工作会更有兴趣与热情,发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小。配偶有工作的教师家庭经济压力更小,心理压力和工作负担较小,因而产生职业高原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个人家庭负担重的教师,有更大的生活压力,对工作报酬与晋升的期望值也高。因为生活压力,有的青年党员教师不得不从事校外的兼职工作,这势必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3.组织因素。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公平竞争机制、教学环境生态、职务晋升制度、人性化管理状况等都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或中职升级而成,有些院校甚至还停留在中专的管理模式上。而青年党员教师大部分都拥有高学历,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关心学校的发展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有的高职院校管理民主协调性不强,领导的管理风格缺少人性化关怀。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对青年教师进修深造加以种种限制,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缺少恰当的激励措施。而且不少高职院校不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办学目标倾向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缺少浓厚的科研氛围。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求知欲不强,使青年党员教师工作没有激情。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直接影响青年党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青年党员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进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4.社会因素。由于认知的原因,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位不高,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工作强度高,青年教师的待遇和薪水相对较少,个人成就感低。在当今社会价值观缺失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同时,许多高职院校没有职称评审权,高职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使许多青年党员教师缺乏热情,缺乏教书育人的奉献精神,在教师岗位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再追求自身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工作重心转移,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其他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厌倦,从而形成职业高原现象。
三、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应对职业高原的措施与建议
1.个人层面。“解铃还需系铃人”。职业高原的形成,受教师个人受教育程度、人格特质、情感、需要与价值观、压力、内部动机等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职业高原。首先,青年党员教师应提高认识,不要认为职业高原带来的全是负面影响。事实上,职业高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它为个体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准备。其次,面对职业高原现象,要积极应对。当发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出现类似职业高原的特征时,应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做自我分析,然后,付诸行动,即增强上进心,谋求专业发展。当然,这些都与教师的主动性与自身努力有关,如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主动参与学校的教改项目,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外出短期培训等。
2.家庭层面。青年党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不长,有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在现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应多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首先,应努力创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家庭气氛,对他们的薪资、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要急功近利。其次,在面对暂时的生活压力时,鼓励他们在不影响专职工作的前提下,有选择性从事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以便在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最后,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青年党员教师看到自己的未来,可以帮助他们调整急躁情绪,正确应对职业高原现象。
3.组织层面。组织是教师专业良性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的良性发展反过来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因此,组织应为青年党员教师营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首先,应该努力在感情上关心教师,在生活上照顾教师,在事业上支持教师。这样,当青年党员教师出现职业高原的前期征兆时,他们就不会有挫折感,从而为他们积极应对职业高原奠定基础。其次,组织应“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的管理措施,激励教师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青年党员教师学历高,能力强,工作有激情,组织应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改及科研活动,公正评价他们的工作业绩,让他们有职业成就感,解决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职业高原现象。最后,组织应拓展渠道,关心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影响因素众多,也因人、因事而异。组织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进修深造等方面创造机会,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逾越职业高原。
4.社会层面。依据系统论的观点,虽然高职院校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子系统,但它仍然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能量交换。高职院校青年党员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形成,很大部分受社会这个大系统环境的影响。首先,政府应加强媒体宣传,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他们安心任教,乐于施教。其次,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并适当吸纳社会资金。在目前我国还存在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更应实施积极的倾斜性政策,帮助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另外,可以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办学,如发行教育彩票等,将所筹资金用于高职教育;建立全国性高职教育发展基金;运用产业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等手段引进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社会捐资办学等。最后,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比如,在职称评审与聘用上,实行评聘合一制度,并适当下放权限,分级管理,让一些优质高职院校拥有一定的职称评审与聘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