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2013-05-17 01:44郭小云
考试·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多模态

郭小云

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强调,各种模态之间是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在多媒体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将该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各个模态间的协调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7-02

1前言

听说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模式单一,"一本书,一张嘴"将原本有趣的听说课变成了一潭死水。即使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这种情况也没太大改观。有些高校的听说课甚至成了幻灯片演示课,影视欣赏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听说课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在听说课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听说的兴趣。那么如何做到这两点呢?多模态话语分析给出了答案。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和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呈现了多模态

化。近年来相关研究也开始涉及该领域。笔者通过统计中国知网2007年至2013年105篇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论文发现,有31篇研究话语分析与英语教学,其中有5篇是关于话语分析与英语听说教学。研究视角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及语料库到文体学。在研究方法上,理论研究占大多数,实证研究占少数。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但在一些领域比如多模态话语分析如何有效指导听说教学方面还有欠缺,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以往相关研究,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有效指导作用。

2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由O'Toole及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其理论出发点是:语言是社会符号,语言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可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且这些符号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时,我们可以运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这种观点指出,除了语言因素本身,话语交际中还有很多非语言因素(也称为副语言因素),如声音,手势,眼神和表情等。此外,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借助到的网络环境,音响设备及其他环境因素也能辅助交际。换言之,话语交际不仅限于语言因素,各种非语言因素也可以同步进行。这就是多模态话语。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2009)探讨如何根据系统语言学理论建立一个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级层级范畴组成的理论框架,同时分析各模态之间的关系,其他研究包括胡壮麟的"社会符号学研究的多模态化"(2007),讨论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符号学的区别,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符号学,朱永生(2007)从话语分析角度探讨了几个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问题。顾曰国基于认知心理学建构"角色建模语言"模型,提出5大假设:恰当的模态转换可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性;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比单媒体,单模态学习更能增强记忆力;词语加图像一起学比单学词语要学得更好一些。李战子更是在评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后指出"一幅画抵得上一千个字",这对英语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从以往的研究和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已经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它的这种影响如何实现的?我们首先要从分析听说课堂中包含的各种多模态话语因素入手。

3.1听说课堂包含的多模态话语因素。

听觉模态是英语听说课堂中最重要的模态。但当前听说课堂中的这种模态符号不仅包括人发出的各种声音,如教师授课的语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所说的语言,还应包含多媒体设备播放的声音符号。教师授课的语言对于课堂的控制与协调有关键作用,因此它的音量大小,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和语气的急缓甚至其口音都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虽不占主要地位,也要注意其语调和语气等。因为这些声音会传播到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耳朵,引起他们的反馈,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后果"。最后由多媒体播放的声音虽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的,也不能忽视其播放声音的大小,节奏的快慢。这三种听觉模态符号共同协调作用,构成一个有效的听说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合理地利用。如在讲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时,因为主题是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如中国古典乐,轻音乐或摇滚乐在课堂播放,同时将演奏的画面完美地呈现,但要注意音乐播放的节奏和音量的大小,让学生在感受不同音乐的同时,体会到听说课的独特魅力。

除了听觉模态,听说课堂上还有丰富的视觉模态。它包括教师在黑板的板书和通过PPT等多媒体设备呈现的书面语言符号。板书作为直观的视觉模态呈现方式,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大小,字体,布局甚至粉笔的颜色。而PPT呈现的视觉模态,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量更加丰富和直观。教师在设计PPT时,就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除基本的字体,大小,颜色,布局外,还有背景,动画特效以及图片和声音的插入。此外,教师在一些情境下,为了达到特殊的效果,还需要动用肢体语言。实践证明,一个懂得恰当使用肢体语言的老师对学生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张德禄还将这些肢体语言分为三大类:1)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包括眼神,各种表情和五官表达的动作;3)由手臂和腿形成的媒体符号,包括手势,姿势,摇动;3)躯干的动作,如走路,蹦跳等。但在听说课堂上,肢体语言运用的时机,幅度的大小和使用的频率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因素。

3.2多模态话语如何有效促进听说教学。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采用多模态可能产生两种极端的情况:对它的合理利用会最大化提高教学效果;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模态话语,会扰乱原有的课堂组织方式,颠倒教师和多媒体的主辅地位。听说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之处在于:它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目的,而听说最终通过听觉和视觉模态来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在这两种模态间循环转换。首先通过视觉模态接收信息之后,再将其转换为听觉模态,最后通过口语说出来,这样就完成了模态的转换。听说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对教师而言,一个有效的听说课堂,应该是各种模态的协调作用以及模态内部媒体间的协作。笔者认为,这一点可以从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体现出来。课前教师在制作PPT时,要基于课本,充分考虑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完成一个无论从内容还是外观都比较"有效"的PPT课件;在课中展示PPT时,也要考虑合适的时机,使用的频率,节奏的快慢和预期的效果,同时要有生动的讲解,不能 "只会照着电脑点击鼠标",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必要时可以动用肢体语言,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PPT的内容。课后,学生可就PPT产生的疑问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修改和评价。至此,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模态的协作就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PPT起到突出信息的作用,而课本起到提供具体信息的作用。没有PPT,课本中的具体信息得不到更好地展示,学生也无法及时接受到所需的信息,而没有课本,PPT就失去了具体信息的支持,如同"无源之水"。

3.3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的启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也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有一定启示。首先,它要求我们要改变当前单一的听说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听说能力是英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大学英语的听说课因为课时少,多媒体教学建设的不成熟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每周的听力课时只有两个,听音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不够理想,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另外,学生本身的情况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一个班级学生的听力差异很大,教师只能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进度,势必使水平较高的同学觉得老师进度慢,没收获,而水平差的同学又会觉得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兴趣。另外听力课本的内容设置依然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解决的办法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多模态化。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尽量多设计一些交流互动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高校可以开展"第二"甚至"第三"课堂,尝试在听说课外开设一些选修课或网络课程,如英文原版电影赏析课,英文经典诗歌鉴赏课等。原声电影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还原提高学生的视听理解,刺激学生"听"的兴趣和"说"的冲动,而诗歌鉴赏也可以通过视听的感受来创造一个"诗意的课堂",让学生体味英语语言的魅力。第三,可以引进一些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加强多媒体语音室的建设,这大大方便了教学。教师利用桌面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播放录音教材,进行监听,师生交流或示范,二人对讲,分组对讲,还能随机考试等。还能通过配套设备给学生播放光盘,mp3和磁带,进行PPT展示。通过多媒体的图,文, 声,像,动画功能,将相应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眼,耳,口,手, 脑等感官,锻炼了其听说能力,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4结语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已无法适应需求。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用于指导英语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多模态话语理论可以为教学设计,课程规划,课堂管理和组织,学生和教师的活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框架。同时,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课堂的运用也使得我们不能忽视多模态话语。然而正如张德禄所言,我们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尤其是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其他方面的指导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2]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1).

[3]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

[4]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1).

[5] 武冬艳.试探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 2011(9).

[6] 谢蓉蓉.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5).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多模态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