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要:本文论述了针对《机械图样识读》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图样识读;精心组织;提炼;教学;学员
引言
《机械图样识读》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笔者多年从事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对本课程的教学特点体会如下。
1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联系实际并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为此,教员在备课时,应围绕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进行重点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识读”教学时,根据“使学员掌握读图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具备的条件、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即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即分析图框、点明关键即不同组合形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讲授教学内容,不仅反映了教员的施教能力,同时也是吸引学员注意力,使学员掌握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的必要条件。
2 提炼讲授内容,归纳投影特性
《机械图样识读》是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员绘图和读图能力。机械零件的形状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教得其法,学得轻松,教员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分析、归纳等授课艺术,提炼讲授内容,注重归纳各种视图的投影特性。诸如:
2.1 三视图的方位特点
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帮助学员分清方位,归纳出每个视图只有四个方位的特点,重点分清俯、左视图中的前、后方位。
2.2 归纳平面的投影特性
“三个视图皆为类似形”是一般位置面;“两个视图积聚为线,且同时垂直于一根轴,一个视图为真实形”是投影面的平行面;“一个视图积聚为线,且于轴线倾斜,另两个视图为类似形”是投影面的垂直面。
2.3总结基本体的投影特性
“两个视图为长方形,一个视图为多边形”是平面体中棱柱的视图特点;“三视图中至少有一个圆”是回转体的视图特点。
2.4 区分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切割形式的组合体则具有“由切割而成的图框包含在一个大图框之内”的视图特点;叠加形式的组合体则具有“由叠加而成的图框在一个大图框之外”的视图特点。
3 注意直观教学和图例的选择
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主要是依据实物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了培养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从实物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先引导学员观察实物如机械零件或模型,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特性。因此,教员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时选择什么样的直观教学手段,要引导学员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员都能看懂等等,都应经过周密的考虑。
4 注意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要讲得少,讲得好,做到重点突出、言简意明,这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地提炼所讲的内容,切忌照本宣科,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在精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每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是画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如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根据一个线框一般是立体上一个面的投影的道理,把组合体的视图分解为若干个线框,利用投影规律对应找出每一线框的其余投影,抓住形状特征视图看懂各部分的形状,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位置特征视图,把各部分组合起来,想象出该组合体的形状,这就是综合的过程。另外,还要注意启发学员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如讲授平面对投影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及其投影特性时,对两类特殊位置平面,即投影面的平行面和投影面的垂直面,只要分别讲透其中一种即可,然后启发学员进行推理,得出其余两种特殊位置平面的投影特性。
5 教学艺术
5.1 重视板书、演示图的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虽然多数使用多媒体幻灯片,但对于识图课程来说,板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应尽量做到简明扼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演示图的绘制过程,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所绘制的图形应布置在黑板上能使全体学员都能观察到作图过程的地方,教员要以身作则,图应画得准确到位、适当放大,图线应粗细分明,文字要准确、标准、工整,同时还应保证有一定的保留时间,以便于学员理解和笔记。一些讲授作图方法内容的图最好使用彩色粉笔按作图步骤有层次地画出,边讲边画,这样不仅易于讲清图中的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员的科学作风树立了榜样。
5.2 善于总结、勤于思考,获得提高
总结是提高的前提条件,课后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才能不断的获得提高。对于初涉《机械图样识读》授课任务的教员,往往心知肚明的东西,讲授起来学员无法接受。作为教员就应经常反思,授课方式是否得当、是否采用了换位思考,体谅多数学员文化基础差的特点,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复的思考,才能形成个性化教学特点,最终选择一种收、授双方都适合的授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