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丽君,黄雪松
(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广东广州,510632)
L-半胱氨酸(L-Cysteine,L-Cys;L-α-氨基-β-巯基丙酸),比旋光度[α]20D=+6.5°(5 mol/L HCl中);L-Cys具有还原性基团巯基(—SH),在中性或微碱性水溶液能被空气氧化成L-胱氨酸(L-Cystine,L-Cys-Cys),酸性溶液较为稳定[1]。L-Cys是蛋白质、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之一,具有多种生理活性[2-3]。在食品、药品中有抗氧化和防止非酶褐变作用,常用作抗氧化剂或营养强化剂。由于L-Cys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被广泛地运用,了解L-Cys其加工、贮运中稳定性或变化规律,对于发挥L-Cys的作用和保证有关产品的质量则极为必要。
检测L-Cys含量的方法主要有电分析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自动分析仪法、化学滴定法、旋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4-5]。这些测定方法需要专门仪器,操作繁琐,难以测定L-Cys在相关产品、尤其在食品加工条件下的变化过程。本研究根据多组分旋光物质体系的旋光度具有加和性这一特性,测定LCys在常温下、有氧和无氧溶液、H2O2、NaHSO3存在下和不同温度下的旋光度变化,探讨L-Cys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加工过程中减少L-Cys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WZZ-2B自动旋光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HH-4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华仪器厂。L-半胱氨酸盐酸盐(L-Cys·HCl,食品级,含量 >98%),广东大地食用化工有限公司;L-胱氨酸(优级纯),上海索莱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Cl,Na2HPO4,柠檬酸,H2O2,Na2SO3均为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厂。
Mcllvaine缓冲溶液的配制,见参考文献[6]。
1.2.1 L-Cys和L-Cys-Cys在不同pH值溶液中比旋光度的测定
称取5.00 g L-Cys·HCl于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pH 3.0~8.0的Mcllvaine缓冲溶液,定容至25 mL。以相应的pH值缓冲溶液为空白调零,测定各个pH值下溶液的旋光度,并计算各自比旋光度和摩尔旋光度。
称取2.00 g L-Cys-Cys,用1 mol/L HCl定容至100 mL。取5 mL L-Cys-Cys溶液中,分别加入pH 3.0~8.0的Mcllvaine缓冲溶液,定容至25 mL。以相应的pH缓冲溶液为空白调零,测定各个pH值下溶液的旋光度,并计算各自比旋光度和摩尔旋光度。
1.2.2 测定L-Cys在不同pH值下的旋光度
称取5.00 g L-Cys·HCl于具塞试管中,分别加入pH 3.0~8.0的Mcllvaine缓冲溶液,定容至25 mL。在暴露于空气的条件下,每隔1 h测定各个pH值下溶液的旋光度,确定L-Cys最稳定时所对应的pH值。
1.2.3 溶液中溶氧对L-Cys旋光度的影响
分别称取5.00 g L-Cys·HCl于2支具塞试管中,各加入由1.2.2所确定的pH值且经过煮沸后冷却和摇晃5 min以充分溶氧的Mcllvaine缓冲溶液,分别定容至25 mL。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每隔1 h,测定各自旋光度。
1.2.4 配制指定pH值的L-Cys溶液
称取5.00 g L-Cys·HCl于具塞试管中,加入由1.2.2所确定的pH值的Mcllvaine缓冲溶液,定容至25 mL。
1.2.5 H2O2对L-Cys旋光度的影响
在根据1.2.4所配制的的L-Cys溶液中加入0.1 mL 30%H2O2后、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立即测定其旋光度,然后每隔5 min测定其旋光度。
1.2.6 NaHSO3对L-Cys旋光度的影响
在根据1.2.4所配制的的 L-Cys溶液中加入0.10 g NaHSO3,在暴露于空气的条件下,每隔1 h测定其旋光度。
1.2.7 温度对L-Cys旋光度的影响
将1.2.4所配制的的L-Cys溶液分别于60℃和100℃的恒温条件下,每隔15 min测定其旋光度。
根据旋光度的加和性,推导L-Cys和L-Cys-Cys两者的旋光度与各自浓度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c0,c1和 c2分别表示 L-Cys的初始浓度,LCys-Cys和L-Cys-Cys的最终浓度的浓度(mol/L),M摩尔比旋光度(其为比旋光度[α]和摩尔质量Mr的乘积)。
以c对t作图,所得函数曲线的斜率即为反应速率常数 k[mol/(dm3·h)],即:
式中:c是L-Cys的浓度(mo/L);t是反应时间(h);a为所得函数曲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常数;t1/2为半衰期(h)。
L-Cys和L-Cys-Cys在不同pH值下的比旋光度变化结果分别见图1。由图1可知,L-Cys和L-Cys-Cys的比旋光度均随着pH值升高而降低,且其变化规律分别符合一次函数:[α]=-0.434(pH)-6.69(R2=0.985)和[α]= -11.73(pH)-192.6(R2=0.942)。t检验(P=0.01,n=6)表明,这2个方程可反映 L-Cys和 L-Cys-Cys随 pH值变化的规律[8]。因为L-Cys和L-Cys-Cys是具有酸碱两性的氨基酸,pH值不同,其电离度、分子构象不同,而分子构象决定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9-10],所以pH影响其比旋光度的大小。因此,在研究L-Cys和L-Cys-Cys时,不应忽略它们随pH值而变化的影响。
图1 L-Cys和L-Cys-Cys在不同pH值下的比旋光度变化规律Fig.1 Specific rotation changes of L-Cys in different pH values
由图2可见,pH 3.0~8.0时,随着时间的增加,L-Cys的浓度降低;L-Cys的氧化符合零级反应,即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7]。根据式1和式2式计算L-Cys在pH 3.0~8.0缓冲溶液中的氧化动力学参数见表1。L-Cys的氧化属于非酶化学反应,应当符合质量作用定律。以L-Cys浓度c对时间t作图,得直线(如图2)。
图2 pH 3.0~8.0时L-Cys的氧化曲线Fig.2 Oxidation curves of L-Cys at pH 3.0~8.0
由表1可知,L-Cys在不同pH值下的氧化符合零级反应。其中在pH 3.0时,L-Cys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最小,为 2×10-7mol/(dm3·h),半衰期最长,为2.76×106h;在pH 4.0和pH 8.0时,L-Cys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均达到最大,为9×10-7mol/(dm3·h),是L-Cys在pH 3.0的缓冲溶液中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的4.5倍,而半衰期分别为6.13×105h和6.23×105h。
表1 常温下L-Cys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中的氧化动力学参数Table 1 Kinetic parameters of oxidation of L-Cys in different pH values at room temperature
溶液(pH 3.0)是否溶氧对L-Cys氧化的影响如图3所示。L-Cys在溶液中有氧和无氧时,其氧化破坏均符合零级反应。溶液中是否溶氧影响L-Cys浓度,但对L-Cys的氧化速率几乎无影响,二者氧化速率常数均为2×10-7mol/(dm3·h),这可能是由于在有氧溶液中,L-Cys一开始便迅速与其中的氧气反应生成L-Cys-Cys,所以在溶液无氧时较有氧时的浓度高。同时有氧溶液中氧气几乎被耗尽,其体系近似于无氧溶液体系;而二者均是在隔绝外界氧气的条件下测定的(见1.2.3),所以L-Cys在有氧和无氧溶液中的氧化速率常数相等。此外根据1.2.2和图2可知,即使L-Cys溶液在暴露于外界空气时测定,其氧化速率常数仍为2×10-7mol/(dm3·h),由此推测L-Cys的氧化可能与溶氧速率有关。可见,在实际生产中,在pH 3.0、常温的体系中存在L-Cys,若避免加快溶氧速率的操作(如避免搅拌、隔氧等措施),体系中的L-Cys可稳定存在。
图3 溶液中有氧无氧时L-Cys氧化曲线(pH 3.0)Fig.3 Oxidation curves of L-Cys in aerobic and anaerobic solutions(pH 3.0)
图4-(a)是pH 3.0、溶液中加入H2O2后L-Cys的氧化情况,即加入H2O2后,L-Cys溶液迅速被氧化成L-Cys-Cys;随时间增加、H2O2被逐渐消耗完,LCys浓度降低的速率减小。根据图4-(a)的曲线可见,在0~0.42 h时,体系中L-Cys的浓度变化接近一条直线。为便于比较,将0~0.42 h的L-Cys溶液氧化反应初期的数据按零级反应处理(见图4-(b)),L-Cys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从未添加H2O2时(见表1)的2 ×10-7mol/(dm3·h)增加至9 ×10-6mol/(dm3·h),反应速率是未添加H2O2的45倍,半衰期由2.76×106h减少至6.10×104h。这主要是因为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电位Eθ(H2O2/H2O)=+1.77 V,而 O2的氧化还原电位 Eθ(O2/H2O)= +0.816 V,前者比后者大得多[11-12]。所以在本试验中,L-Cys溶液加入H2O2后是隔绝外界空气进行测定的,但是其氧化反应速率常数仍比未添加H2O2、暴露于外界空气时的大得多。
图5是pH 3.0、溶液中存在NaHSO3时L-Cys的氧化破坏情况。由图5和 图2可见,当溶液中添加NaHSO3后,L-Cys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是未添时的10倍,为2×10-6mol/(dm3·h),其半衰期为2.76×105h。可见NaHSO3对L-Cys氧化成L-Cys-Cys的反应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Eθ(L-Cys-Cys/LCys)=-0.34 V,而在酸性溶液中,HSO3-以H2SO3的形式存在,Eθ(H2SO3/HS2O4-)= -0.08 V,表明L-Cys的还原性大于 H2SO3。根据 Eθ(H2SO3/HS2)- Eθ(L-Cys-Cys/L-Cys)=+0.26 V > +0.2 V,体系中可能发生反应:2L-Cys+H2SO3→ L-Cys-Cys+HS2O4-+H2O+H+,从而促使L-Cys氧化成 L-Cys-Cys[11,12]。而在本试验中,加有 NaHSO3的L-Cys溶液在是暴露于外界空气下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加上NaHSO3的双重氧化作用,使L-Cys的氧化速率常数增加。NaHSO3和L-Cys在食品生产中都可用作抗氧化剂[13],据上述结果与分析可见,NaHSO3会加速L-Cys的氧化,不能作为保护L-Cys的抗氧化剂使用。
图4 H2O2存在时L-Cys氧化破坏曲线(pH 3.0)Fig.4 Oxidation curve of L-Cys in solution containing H2O2(pH 3.0)
图5 NaHSO3存在时L-Cys氧化降解曲线(pH 3.0)Fig.5 Oxidation curve of L-Cys in solution containing NaHSO3(pH 3.0)
根据旋光度的加和性可知,L-Cys被氧化生成LCys-Cys,其混合液总旋光度应减小。但由图6可见,pH 3.0、在加热条件下,L-Cys溶液的总旋光度不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而是出现无规律的变化。这说明在加热条件下,尤其是加热至100℃ 时,L-Cys不仅发生氧化反应生成L-Cys-Cys,而可能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物质,因而导致其旋光度出现不规律变化。L-Cys具有热不稳定性,其水溶液加热至100℃以上会发生热降解反应,根据溶液pH值不同生成不同物质,如160℃时,在pH 2.2时会主要生成噻吩硫醇、三噻环庚烯等,在pH 5.1和pH 7.1时则主要生成2-甲基三硫化合物[14-16]。在本实验条件下,虽然加热没超过100℃,但通过L-Cys溶液旋光度变化可知,L-Cys在加热至60℃时开始呈现不稳定性,不是只氧化生成L-Cys-Cys。当加热至100℃时,溶液总旋光度变化幅度更大,更无规律,说明L-Cys可能发生了热降解,生成了其他复杂的化合物而非单纯的L-Cys-Cys,所生成的其他化合物又有各自的旋光度,导致体系的总旋光度不如预期般逐渐减小。
图6 温度对L-Cys旋光度的影响(pH 3.0)Fig.6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to optical activity of L-Cys(pH 3.0)
L-Cys和L-Cys-Cys的比旋光度和pH值的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符合一次函数:[α]=-0.434(pH)-6.69(R2=0.985)和[α]= -1.73(pH)-192.6(R2=0.942)。在pH值3.0~8.0内,L-Cys的氧化反应符合零级反应,其氧化反应速率常数在pH 3.0时最小,在pH 4.0和pH 8.0时均达到最大。溶液中是否有氧会影响L-Cys的起始浓度,其浓度在无氧溶液中比在有氧溶液中高,但是不会影响其氧化速率常数。溶液中存在H2O2时使L-Cys的氧化速率常数增大,促进其氧化形成L-Cys-Cys。溶液中加入NaHSO3后,在空气中氧和 NaHSO3的双重氧化作用下,L-Cys溶液的氧化速率常数是未加NaHSO3的10倍,因此NaHSO3不能作为保护L-Cys的抗氧化剂。L-Cys具有热不稳定性,当加热至60℃时其溶液总旋光度开始出现无规律变化,其化学结构被破坏;当加热至100℃时,其溶液总旋光度变化更不规则,L-Cys可能发生热降解产生多种化合物。
[1] 马贵生.化学试剂国内外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360-360.
[2] 阚建全.食品化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45-53.
[3] 聂剑初,吴国利,张翼伸,等.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3.
[4] 王永华.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28-37.
[5] 刘瑞江,左武婷,孙云雷,等.L-半胱氨酸含量测定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28(4):429-432.
[6] 杭州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分析化学手册(第二分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27-27.
[7] 印永嘉,奚正楷,张树永,等.物理化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339.
[8] 王钦德,杨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67-168.
[9] 尹玉英,刘春蕴.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5-19.
[10] 叶秀林.立体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
[11] Fasman G D.Handbook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3rd Edition)[M].Physical and Chemical Data Volume 1.Cleveland,Ohio:CRC Press,1976:123 -129.
[12]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07-109.
[13] 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S].
[14] Shu C K,Hagedorn M L,Mookherjee B D,et al.pH Effect o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in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cysteine[J].Journal Agriculture& Food Chemistry,1985,33:442-446.
[15] Zhang Y G,Chien M J,Ho CT.Comparison of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btained from thermal degradation of cysteine and glutathione in water[J].Journal Agriculture&Food Chemistry,1988,36:992-996.
[16] Sohn M G,Ho C T.Ammonia generation during thermal degradation of amino acids[J].Journal Agriculture &Food Chemistry,1995,43(12):3 001-3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