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印象》的独特教学模式探索肖勇工作坊

2013-05-03 01:35张卓尔
关键词:工作坊深圳课题

张卓尔

从《城市印象》的独特教学模式探索肖勇工作坊

张卓尔

图1、2013肖勇设计工作坊《城市印象》开幕

图2、每日集中汇报各组进程

图3、工作分配以及具体进展记录

图4、深圳时尚工作组

肖勇工作坊《城市印象》活动于2013年5月20-24日在深圳举行,历时5天,9所院校45名师生参与,7个小组分主题进行团队设计。以影视、平面或装置等方式来表现他们对深圳这一城市的印象。作为人类现代文明集合体的“城市”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魅力的人造物象之一,且在岁月的次次洗礼中焕发出愈久弥新的内涵。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城市印象。本次工作坊活动,贯穿了肖勇教授倡导的学生占据主动位置、教师配合指导,以“职业体验式”教学来“授学生以渔”的独特教学模式。

肖勇 教学模式 学习习惯 项目管理 团队 自我认识

2013年5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传达系3名二年级同学奔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中心,参加肖勇《城市印象》设计工作坊活动。活动历时五天,有来自全国九所院校师生共45人参与。肖勇教授的“工作坊”模式打乱了原先院校师生组合,通过自选参与主题,重新分成7个小组工作,分别以影视、平面或装置等方式来表现对深圳这一城市的印象。七个工作小组分别以“深圳符号”、“视觉深圳”、“深圳人”、“深圳:24小时”、“深圳360度”、“动态深圳”、“时尚深圳”七个课题作为工作目标,要在五天时间里通过重组营建一种和谐且能够相互协调的崭新组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本文是根据工作坊的具体活动流程来展开,进而分析肖勇教授的独特教育模式,以此提高高校教师的设计教学水平。

一、思维方法九大关键词:从形象到具象

工作坊一开始,肖勇教授就从“想象”切入,谈到“形象”,之后就“印象”一词的意蕴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希望大家由此打开思路,从这个城市的“虚幻”意象过渡到对这个城市的“真实”形象,为形成“印象”做准备。对此肖勇教授把具体方法概括为“感受”、“发现”、“体验”、“探究”、“寻找”、“捕捉”、“分析”、“整合”、“创新”九大关键词。这九大关键词言简意赅,却蕴藏着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想象”的过程到“形象”的过程。比如说“感受”,学生通过亲历深圳OCT创意街区、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深圳大芬油画村等城市特色区域,根据不同视角感受城市。这是具象的感受,是真实的感受,并通过摄影、笔记、插画等形式进行“捕捉”与“分析”,最后将这些信息汇总讨论,从而达到“整合”、“创新”的目的。九大关键词是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头脑风暴: 撒网 收网

工作坊开展期间每日进行一次集体课题讨论会。具体方法是七个小组先后汇报、展示当日课题项目头脑风暴成果,要求是图文并茂。各小组生动讨论课题内容,标出各自子课题的关键词,并进行提炼。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切入点。各小组成员从微观、宏观、动态、静态、抽象等多方面寻找深圳这个城市的脉络,对这个课题积累下一定的认识。老师的正确引导、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课题内容显得多姿多彩。

图5、每日资料录入

图6、模型制作

图7、实物制作

肖勇教授认为课题一开始的头脑风暴就是像出海捕鱼一样,先往不同的方向撒网,要做到面广,而最后的设计工作要做的就是收网,要考虑的是收网的方式、怎么收、什么时间收、收多大等等,撒网和收网其实就是设计师创作的过程。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和小组成员讲述了设计的工作流程和阶段性,以及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坊进行的过程就是“撒网”的过程,学生们尝试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教师的喋喋不休,教师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路途中的引路人,而学生完全主宰了项目进程。他们或坐或站,时而静心思考,时而激烈讨论,时而表述自己的观点,时而积极分享,时而在电脑屏幕前动手实践。来自不同院校的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评价反思与建议,诠释着自己对设计、创意和深圳的独特见地。

三、强调工作方法:分工与记录

在每天的工作中,肖勇教授着重强调工作方法、时间安排、人员分工、路线内容、设计语言的表达等五个方面。时间紧迫,设计全程只有5天。在活动初期,肖勇教授就要求每一组有明确的分工,并以A3草图记录每天的工作动态。到活动中期,就是去除表象化的内容,寻找城市带给人们长期记忆性的特色文化。各小组的工作进展还需要通过腾讯微博、微信等新信息平台进行动态广播。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具体的分工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能够对后面的学习起到对比与促进的作用,从而为后面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分工与记录的工作方法值得学生学习,通过“分工”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 “记录”理顺设计思维。

四、职业体验式教学:激发创意 培养实践能力

在工作坊活动中,对于激发创意,参与项目的低年级学生一开始表示对课题感到忐忑,对自己没有信心。但在短短的三天时间内,同学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沟通交流,不仅融入了这样高强高压的工作环境,而且非常享受做课题的每分每秒。这种打破常规的工作模式,实际上就是将学生“放出去”再“融合”,在既有竞争又和谐的氛围中得到锻炼、获得成长。这种以真实项目实践为载体的工作坊,是一种“职业体验式”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协同创新的创意设计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激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全面砥砺了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

而关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5天的工作坊活动,让有些习惯一个课题慢慢做上三四周的同学大喊颠覆。的确,在传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喂哺”的方式:“等”教师给自己指导方向,“等”教师教授作业方法。而在这里,时间大大缩短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自己站起来,动起来,争分夺秒搜寻与设计主题有关的各种信息,等待着他们的是每天必须的大量工作记录与必须的进展。一旦慢下来,第二天全团队的工作都将无法进行。这种高压迫使学生无法浪费每一天,没有时间互相打趣吹牛,也没有时间浪费在无聊的漫无目地的搜寻中,他们必须快速决定方案,安排好每天的任务。这种快速非但没有给学生造成困扰,反而是给了他们一剂兴奋剂,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凌乱的思路反而在时间的紧迫中厘清。工作坊学习到的良好的设计习惯,也提高了课题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五、互动式教学:师生联动 教师负责主旋律 学生把握脉络

本次活动仍然是一次教学活动,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负责引导各个小组把握课题主旋律,对现有材料以及展示方式进行整合,集众人所长使课题概念更清晰化。良好的小组沟通后,对各自的课题、方法及合作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时间赛跑。这样的团队经验,对于小组的每位学生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接受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工作坊团队成员一起交流研讨,参与各类研修和实践活动,不断更新理念和方式方法,实现了导师引领、同伴互助和共同发展。教学讲究传道授业,除了学习和模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总结出教学更需要注重教学相长,不要以教为主,要鼓励互动教学模式,要让学生自己把握设计的脉络。工作坊的模式,强调师生联动,强调知识想法的碰撞过程。肖勇教授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的过程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财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开始就给予学生结果,即使是好的想法,也会导致学生忽略了自己“捕鱼”的过程。此次肖勇工作坊活动就是在短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信息、经验、能力进行了综合的交流,与往常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却也使大家受益匪浅。

工作坊活动进行到后期,每个子课题的脉络已经基本清晰,连续几天的加班加点,却未在学生的脸上发现疲惫。这几天的辛苦创想的项目过程,走了弯路,也遇到了难题,在肖勇教授的引导下,学生们与带队老师积极沟通,在专业上独立思考,学会了精神上的直立行走;在设计方法上钻研创新,学会了与众不同的创造;也学会了理性地选择方法,感性地表达观点;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播下创意的种子,使之萌芽成长。如“深圳24小时”小组深刻地理解时间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抽象概念,只是人们在钟表上设定的某一个刻度。那么如何抓住时间,抓住只属于深圳的24小时?这成为了小组课题的关键。在一次次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打磨时间概念,巧妙捕捉,实时记录下自己的灵感来源,又对资料进行归类整合,提出了收集深圳当天报纸、具有代表性购物场所票据、娱乐场所当天门票等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展示专属于时间不断变化的共性,以及专属于深圳特色的不可重复性,从而体现了时间的价值和意义。而“深圳人”小组抓住深圳是一个真正外地人城市特色,抓住深圳通用语言是普通话这一在南方城市很少见的特殊现象,寻找切入点,用视屏剪辑的方式去展示深圳虽位处南方,但具有北方城市的特点;并找寻深圳普通群众的某一代,与他们产生互动,从普通人角度观察一个“普通”的城市,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到一个“特别”的城市。

六、体会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 项目管理

5天日以继夜的工作后,7个小组最终的工作结果,以每组一个展位的作品实物展示;每组一份ppt汇报(50页);每组多媒体展示设计过程与成果10分钟。肖勇教授做最后的验收与总结。课题体现了设计中“管理”的重要性,即项目的管理、自我的管理以及对于设计的管理。项目注重计划与安排;自我管理注重习惯的培养;在设计的管理中,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在此次的工作坊实践中,学生感受到了设计的全过程,也体会到了“管理”的过程,正确恰当的管理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即是:“方法决定成果,细节决定成败”。图10、小组师生与肖勇教授合影

图11、PPT汇报演示图12、各小组组长汇报

图8、展示模型

图9、深圳空间组实物展览

图10、小组师生与肖勇教授合影

图12、各小组组长汇报

图11、PPT汇报演示

对于“管理”的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一下工作坊的报告书,肖勇老师提出——“感视觉化”,即将灵感转换为草图、文字、图片、模型等等记录管理的方式。整个报告书按照日期、时间录入了5天中各个工作点,精确到小时、分钟。从整理分工资料,到最后总结每天的工作成果。这样,整个主题项目的管理就变得思路清晰。团队在交流和作业的时候就变得很实在,而不再是缺乏支撑材料的空谈。

这种“管理”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体现为学生作业报告书的制作,学生应该在每门课程结束递交一份本课程作业过程及成果的汇报。作业报告并非作业成果,却是作业成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的作业方向、灵感来源以及作业整体管理的体现。教师在报告书中能看见学生的思考过程,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我们提倡的是,不仅仅在报告书中展示作业成果,并且要做到像肖勇工作坊的管理模式那样提供大量的并且是详尽的作业资料;鼓励学生在报告书中录入各种学习的途径与资料;鼓励像工作坊模式那样在层层的细节中理清设计思路,找出学习与作业方法。那么,设计从过程到成果也就不会是单薄无趣的,而会是充满着探索、实践以及不断的尝试。报告中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案例,也有着失败的辛酸与疑问。而教师的职责就在于,通过这些细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与指导。

七、成果验收:自我认识与激励

关于这次工作坊的成果,学生不仅有了对自我设计能力的认识,对于团队合作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自我能力与价值在团队中如何体现,自我设计的特长、执行力、沟通、合作能力等都一一有了认识。一次有意义的设计活动,并不在于结果是多么辉煌,而在于当学生回味的时候,虽然品尝到了时间紧迫的慌张、作业任务艰巨的辛酸,但是设计理念的改变以及设计习惯的改善赋予他们今后更多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肖勇教授也在交流中指出,此次课题项目平台的搭建,工作团队组建模式的创新,是课题设计多元化的保障,也带给了他许多惊喜。而学生既初尝到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喜悦,更在这样一次活动中充分认识到了自我的力量。

八、模式推广 方法分享

本次设计工作坊是一次全新的教学活动,全体师生有机会探索了肖勇教授有创意、有效率、有革新的设计教学模式,而这种“职业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将来还会推出更多,参与的院校面也将更广。作品展还将在参加的9所高职院校巡回展出,让更多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分享到工作坊的模式和成果。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们体会到这种短时间集中学生身心的作业模式值得推广到教学中,在规范学生作业习惯、提高学生自我及项目管理的能力、合理设置作业流程上多下工夫,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教学中的“收”与“放”相辅相成,在放开学生思考,打破他们固有思考方式后,要及时收回他们的身心,集中精力,缩短无效的思考时间,果断处理作业项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张卓尔,苏州大学2011MFA,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工作坊深圳课题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