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佳美 冯文全
[摘 要] 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成为优化城乡教师资源和调整教师结构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城乡教师非均衡分布的背景下,均衡分布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认为城乡教师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职业满意度、价值实现程度及经济利益驱使等多因素的影响,鼓励高学历教师的到农村从教、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完善优秀教师的流出补偿机制及强化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成为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城乡教师流动;均衡配置;教育体制
一、引言
城乡教师的非均衡分布呼唤城乡教师流动,成为城乡教师流动的根本原因。在素质教育不断前进的当下,国家的教育问题逐步突出,而如何能够在适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是我们教育界和相关部门今后必须高度重视的议题。而教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顶梁柱,如何发挥教师的力量,实现农村和城市教育水平的均衡化,合理的教师流动成为必然,一方面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能够有效缓解农村教师不足、城市教师过剩的矛盾体,另一方面对于学科之间的科学布局及交叉性的教学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成为调整城乡教师结构、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的基本途径。
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受到来自包括国家政策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教师本身的经济、社会利益,更多的表现为教师的公共利益,而且也存在特定的动因,面对中国目前城乡教师资源分布非均衡的现实,如何实现城乡之间教师分布的均衡化,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二、城乡教师流动的动因分析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动力因素,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主要受到来自教师职业满意度、价值实现程度及经济利益驱使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1、教师职业满意度
教师职业满意度作为城乡教师流动的主要动因,这被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所证实,一般而言,教师职业满意度受到来自职业认知、个性特征、个人能力、学历水平、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影响,职业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的稳定取向,个性特征对是否流动具有实然影响,个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教师择校的根本因素,学习水平是关键,教学资源成为其客观因素,因此,从这方面而言,职业满意度成为城乡教师流动的重要动因。
2、价值实现程度
在教师择校时,都会在综合考虑自身主观因素和学校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选择能够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而对于不能够实现本身价值且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成为后备选择,而在中国当前,城市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口碑远高于农村,生源质量高,教学资源充裕,等等,导致城市学校成为热点,这也是城乡教师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能够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城乡教师流动的又一动因。
3、经济利益的驱使
在“经济人”假设的背景下,教师的城乡流动往往也是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生活质量水平能否提升、工资是否有长进等等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而相对于农村学校,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师本身的经济利益需要,特别是在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现实下,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从深层面来看,这也是教师经济利益实现的一方面。因此,经济利益的驱使成为城乡教师流动的再一动因。
三、城乡教师流动的均衡配置策略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教师之间分布的非均衡态愈演愈烈,需要在充分认清当前教师分布情况的同时,提出非均衡配置的破解之道。
1、鼓励高学历教师的到农村从教
城市教师学历高、农村相对偏低的分布体系是当前城乡非均衡态的重要体现。眼下当务之急就是积极鼓励高学历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活动,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层层推进,缓解农村教师低学历与城市教师高学历失衡的矛盾,最终达到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为更好地促进此项政策的大力开展,一方面要设立高学历教师流动的专项基金项目,用以提升高学历教师到农村从教的物质待遇和综合补贴;另一方面要强化高学历教师的带教制度,指导帮助农村教师开展各种示范教学活动,并进行特定的科研实战,提升农村教师的自身素质。
2、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
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对于城乡教师的均衡分布具有中坚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1]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带一的教师流动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城市教师的带动作用,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从而使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师资水平趋于均衡配置。
3、完善优秀教师的流出补偿机制
当前,我国优秀教师的流动模式通常是由农村到县镇再到城市的单向流动,而这种单向流动对于城乡间教师的均衡配置具有阻碍作用,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成为必然。在流动的过程中应给与优秀教师物质上的补偿,完善流出机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契机,同时要在心里方面给与全方位的指导和疏通,发挥优秀教师的真正价值。
4、强化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强化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力度,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开拓新的教学模式,开展专门针对薄弱学校的手拉手、学校帮扶活动,努力提高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现有师资的水平,增强农村学校教师的造血功能。
合理的流动有助于促进城乡教师力量的相对均衡、保持城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最终共创城乡教师与城乡教育的和谐局面,[2]因此,各有关部门必须在顺应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建立城乡之间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开发和利用教师资源实现城乡教师之间的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城乡教师流动谈[J].内蒙古教育.2007(04).
[2]许发梅.论城乡教师流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苑佳美,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冯文全,男,四川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