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行音乐教育模式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开发的思考

2015-08-27 22:27刘穗涵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创造力政治

刘穗涵

【摘 要】音乐作为一门有利于开发、培养人们创造力的学科,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重视应试教育的现象,导致在一些学校忽略了音乐课,让我们不能全面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创造力;教育体制;政治;文化

21世纪世界进入创造人才竞争的时代,然而,在我们国家、,最缺乏的就是创造性人才。音乐这一门对培养人们创造力有着特殊功能的学科,为什么在我们的教育中不能得到足够的发挥。

一、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对比,我们发现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好,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以感性思维的想象力为主,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而成人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儿童活跃。这一现象是否是符合人们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呢?

根据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1966年,Simpson对小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测试,从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在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在不断增长,四年级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E.P.Torancer等人对他们也进行了创造力分析,他们认为,青少年的发散思维在初一初二处于下降期,此后就会一直稳定发展到高中毕业。(图1)由此,我们可看出,在我国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年龄增长而创造力下降的现象是不符合人类创造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我国音乐教育培养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现状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老师、家长与学生都没能认识到学习音乐的意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8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由此,我国便出现了业余音乐考级。但自从业余音乐考级出现以来,由于某些学校在升学考试中对考级者加分,这让家长开始要求学生学习各种乐器,但这种怀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音乐是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意义,学习音乐也就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压力。

很多音乐老师在教授音乐课时偏重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家长们注重孩子对于演奏乐器的技巧掌握与否,忽视了音乐能培养创造力的这一特殊功能。长久下去,学生们不能在课堂中真正的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音乐,这样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必然不能得到开发。

根据这一现状,在2001年颁布《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提到:“要改变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2011年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我们也能看到《标准》中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也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中,但老师、家长的观念还是没有得到转变。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我们不得不来看看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古至今是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

三、我国历史环境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传统政治环境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君主把音乐视作对人们的教化工具。周代的音乐机构“大司乐”是让学习音乐的人们懂得治国方式。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都是重功利的。例如,在《礼乐·内侧》对音乐教育的目的说道:“施十有二教焉,以乐教和,则民不乖,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这说明君主把音乐教育做为一种政治工具,认为人们通过音乐的学习能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

从秦朝开始直到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我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制。在长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控制下,统治者希望人们都能有共同的想法,排斥那些有独特想法的人,这样让人们形成了一种从众思维。

中国近现代以来,我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在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1966年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这10年期间,音乐教育以政治为中心走向极端化,音乐的教学被取消。

(二)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古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划分为三教九流,学习音乐者被分为第九流娼艺。从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对音乐学习的不重视。

我国的文化环境深受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孔子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荀子主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礼记·乐记》中说道:“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机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可见在儒家思想中,音乐对政治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的儒家、墨家思想中的“群体至上”与“兼爱”、“尚同”原则,使得我国的教育重视群体而压抑了个体的培养。人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允许有独立的思考与独特的主张,让个人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发挥。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环境的传承及影响,使得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观念没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让我们的音乐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对此,首先要改变决策者观念中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其次,教育体制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改变“重知识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再次,我们要保护并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新概念[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12

[2]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音乐课程标准(200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叶平芝,马倩茹.2-6岁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J].学前教育研究.2012.8

[6]张莲.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大众文艺.2011.05

[7]王化伟.音乐教育与右脑智力开发[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9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创造力政治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激发你的创造力
“政治不纯”
激发你的创造力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双向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