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椋尹
【摘要】笔者通过阅读叶开《对抗语文》并结合多年语文学习的经验,引发了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材的编写不规范,教育体制的僵化,教学方法的不当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努力使语文教学走向回归之路。
【关键词】对抗语文;教材;教育体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怎么了?这可以说是叶开先生为什么要写《对抗语文》一书的缘由,其目的在于揭示当下语文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教科书、语文教师素养、教育体制等。所以,此书一出版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争议。其中,叶开先生提出了多年来教育界存在的最尖锐的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吗?事实上,我们仅仅为了这个目的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了童年,每天都有堆积如山的作业,连节假日也被安排的满满的。他们被安排上不同的课后班,升学压力大得喘不过气。那么,当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项产业,老师和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和零部件,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能具有竞争力吗?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教材编略显随意性,选文没有统一标准
叶开在《对抗语文》中写到,现在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文章随意遭到改写,并非是原创的作品。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附录的第四课—屠格涅夫的小说《麻雀》,同原著相比,部分段落遭删改。二年级的课文《丑小鸭》被生生删减成500字。此外,教科书造假现象频出。不少选文水平太低,内容粗制滥造,甚至存在不少非语文化的内容。在一些低年级教材中,还有不少借语文教材而宣传道德的说教文。这不仅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也没有遵循选入教材的文章应该是文质兼美、对学生学习语文起规范性作用的文章的原则。
(二)僵化的教育体制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标准答案禁锢思维,被分数绑架了命运。目前,无论课程怎么改,高考始终是一个指挥棒,这决定了孩子们今后的命运前途。无论是家长、老师都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所以,学生从小在作文中便学会了撒谎。学生的作文为讨好阅卷老师,内容里充满了假、大、空,学生的作文不缺文采,缺乏对事物的观察、体悟。或许是学生太忙了,忙于做练习题和各种试卷,没有时间游戏、体验生活、读经典,而写作恰恰需要自己的独特体验和观察。走投无路的他们只能选择作假。还有我们的语文课外阅读课,几乎都成了摆设,家长和老师都觉得看课外书是种不务正业的行为,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显然违背了教育规律。加上语文教材的粗制滥造,前人优秀的文化,学生不去了解,不去阅读,只在试卷上揣摩出题老师的意图,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最后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便不再读书、看书。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还能在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吗?
(三)教师僵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课堂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把讲课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容易让学生失去思考问题,追寻答案的能力,课堂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这也违背了新课标中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有人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观察发现,在众多阅读资料中90%以上的学生更愿意拿起语文课本进行阅读。但是在语文课堂上不少学生又觉得语文课无聊,不愿意学。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愿意听语文课,我想一部分原因在我们的老师身上。新课改进行这么多年,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可是不少语文老师还秉持着一本教参走天下的观点,不去吸收教材外的对学生更有营养的知识,不去了解不同学情的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文章先概况段落大意、归纳主题和中心思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精彩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韵味的体会,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
二、语文教学回归之路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的回归之路任重而道远。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要做一个博雅的语文教师。“博”是指丰富的知识,努力成为一个“杂家”。“雅”,指品位的高雅,即语文老师所具备的人格、品行足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众所周知,21世纪所需要的是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的人才。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被教科书、标准答案束缚了思想,每天浸泡在作业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体会,缺乏独立的想法和质疑精神。我们要把孩子从教科书、教育体制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叶圣陶的生活语文观指出,“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文。只要运用语文,就给学生以影响。”因此,老师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从经典文化中吸收养分得到启发,逐渐培养学生个体的独特的生命感悟。最后,语文的教育同时也离不开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汉语言文字具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文字构成体现了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学习多音字,一词多义,语音语调的发展变化来活跃学生思维。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语文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的载体,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面对语文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教师作为教育界的一线工作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探索更适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他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要积极关注教育问题。那么,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刘淼著.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