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怀兵
[摘 要]实验是科学课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科学教学的关键。“做中学”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中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做中学”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做中学;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小学科学倡导学生关注生活,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做中学”让小学科学的实践探究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能够放开舒服,积极愉悦的参与到实验的过程,同时也给予了他们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他们在观察、提问、思考、设计记录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相关的实验数据和知识,也培养了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做中学”是针对科学教育而言的,“做”和“学”的真正内涵是指科学探究活动和科学学习。通常是通过学生提问或通过教师提出一个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全部感官“摸、尝、看、闻、听”,引领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构架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中学”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为学生创造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和思考问题,当存在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种子的发芽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豆芽菜”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豆芽菜”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一起来制作“豆芽菜”。学生选择的实验材料可以有绿豆,并且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再让学生讨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讨论“水、温度、空气、养分”这五个因素方面的设计,同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选择改变其中的一个,进行实验,最终根据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找出相对适合绿豆发芽的条件。
二、“做中学”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它是基于历史与现实指向个体未来的可能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生活。“做中学”的教学是联系生活的,能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实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课前预习。其他学科可能凭借着本身的知识功底,教师能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但是小学科学却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预想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不然,教师很容易被学生奇思妙想的问题难倒,并且也无法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小学科学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有趣、充满挑战性的,教师必须预想一些生活中真实存在情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将生活当做是一本教课书,在他们生活中进行学习。当学生知道食物中原来有很多需要注意,可能他们就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另外他们也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且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
2.课堂交流。当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学习的时候,思维将会异常的活跃和积极,能更加敏感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主动地探寻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中,让学生知道了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液体同样是可以测量的。首先教师可以出示三个不同的被子,里面装着不等量的水,让学生进行猜测那个杯子里面的水最多,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那怎么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体积、重量以及水是具有流动性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学生可能说可以用带刻度的杯子,即量杯,进行测量水的体积,从而比较大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设没有刻度呢?另外,教师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实验器具,然后让学生自己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假设,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科学的启蒙性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3.师生共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当学生对于教材的知识有异议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发言。科学实验应该在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能让个学生亲近和尊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 沁 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