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流程的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2013-04-29 15:37李金飞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分母新知所学

李金飞

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里明确提出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抓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核心任务,根据这些核心任务的特点,精心捕捉“发问点”,在这些发问点上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使“提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流程中。

一、在揭示课题时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

上课伊始,当教师揭示本节课新知学习的课题后,学生的任务是要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点目标,然后带领学生展开学习。其实,在这个环节,有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发问”意识的契机,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解剖与思考,引发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要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明确本节课研究的范围和要点。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看到“课题”引发“问题”的发问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揭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一安排引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他们根据先前同类知识学习的经验和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展开了联想,提出了自己想探索的问题。“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百分数是怎么书写的?怎样读的?”“百分数是不是就是分母为一百的分数?”“哪些地方要用到百分数?”等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能有些琐碎、零乱,学生在未展开新知探索之前就能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这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接下去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出本节课核心知识点的“问题序”,然后引领学生逐一展开探索。

二、在独立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问”能力

数学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要安排一定的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探索,对所学新知有所了解,为下一步合作交流或师生提炼概括奠定一定的基础。在独立学习这个环节,因为学生是各自进行的,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操作方法来“自问”:1.今天所学的知识“新”在哪里?2.解决这个新问题要用到哪些旧知识?3.如何应用旧知识来解决这个新问题?4.我能不能独立进行这个新知识的初步探索?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环节进行以下一些“自问”:1.今天学的分数大小比较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2.能不能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3.运用什么旧知识可以实现这个转化?4.我能自己独立地将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吗?如果不能,我的困难在哪里?经常进行这样的“自问”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

三、在合作交流时培养学生的“互问”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独立学习中的所思、所想、所困。交流的形式可以采取同桌两人“互问”的方式,一方可以围绕本节课学习的核心知识点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对方来回答,然后彼此交换。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出需要对方帮助解决的问题,通过互相启发,有所感悟。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独立看书之后安排同桌两人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其中有一组开展了如下“互问”活动:生1:请问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生2在回答了这些问题后,也向对方提问道:我们把31天的称为大月,30天的称为小月,那2月份应该叫什么名称呢?生1说:我也不知道,等会我们请教老师吧。生2又向生1提问道:什么是平年和闰年?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呢?生1根据自己看书已经了解的给生2作了回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根据是什么呢?生2:课后我们上网去查一查吧。

四、在提炼概括时培养学生的“质问”能力

当学生经过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后,已经获得了很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甚至还有些是错误的。所以,在上述这些环节之后,教师还应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提炼、概括等活动,将这些琐碎的知识变成完整、清晰的认知结构系统。在该阶段,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着力点是让学生在认知内化过程中展开“质疑问难”,通过“质问”“排疑”澄清误解,获得正确、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经过学生的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得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的规律。这时,教师让学生对这一概念展开质问,其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变不变?教师觉得这个疑问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商不变规律的一个契机,于是组织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进一步探索,最终学生明白了: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才不变,而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可能会变的。通过“质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明确。

五、在巩固应用时培养学生的“深问”能力

当学生通过前几个环节认识理解了所学新知,初步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之后,接下去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深化对新知的认识。该阶段有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基本练习来巩固双基,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要在练习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为此,教师在该阶段要引领学生对某些练习题展开“深问”,在“深问”中再次展开探索,使对新知的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问题时,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修一条长3000米的水渠,甲队单独修要15天修完,乙队单独修要20天修完,如果两队合作修,几天可修完?在学生解答后,教师将题中的“3000米”改成任意长度(由学生自己确定),再次让学生解答并提出问题。有学生站起来提问道:为什么要修的水渠总长度变了,可是所需时间始终不变呢?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深问”,让学生在练习阶段再次展开探索。学生通过讨论后发现: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工作总量具体是多少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决定最终结果的是工作效率(相应的就是工作时间),解题时只要将工作总量看作“1”就行了。

六、在小结延伸时培养学生的“追问”能力

在小结延伸这一环节,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整个学习过程,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起到画龙点睛和延伸后续教学的作用。有些教师对该环节重视不够,草草收场,往往会失去一个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的话闸子再次打开,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追问”,通过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一方面将所学新知进行“升华”,另一方面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索。

例如,前面举例过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通过师生共同提炼,得出了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让学生在小结环节提出自己还不明白的或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就有学生提问道:既然有“百分数”,那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呢?又如,前面举例过的“商不变规律”一课,当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了除法里的商不变规律后,在小结延伸环节,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拓展性提问,有学生问道:在除法里有“商不变性质”,在乘法里有没有“积不变性质”呢?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规律呢?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探索。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抓住教学核心环节的中心任务,及时地捕捉提问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系列提问活动。当然,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

(浙江省武义县东干小学 321201)

猜你喜欢
分母新知所学
新知
生活新知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非所学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