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坚
小学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必须与生活实际和实践相结合,必须扎根于学校本地本土,强化本校本班的特色。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对于深化小学技术课程改革,形成基于学校的技术教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发挥多维度资源的优势
1.挖掘校内资源
技术教学的需求来源于生活实际,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各校的现代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机器人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植物园、金工实验室、各种模型教室……这些科技含量颇高的校内资源,为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了硬件保障。
2.用好社区与科技机构资源
社区以及相关的科技教育机构,拥有诸如木工机械、缝纫、制陶、家电、钳工、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技术、摄像等充满高新技术含量的“新设施”,是学生技术学习的校外基地。“机电一体化”设备使学生创造出各种与众不同的拱桥,“数码雕刻”设备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将设想成为现实,制作出各种极具个性的杯垫。
3.共享家庭资源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氛围,每个家长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术特长,在开展校本化教学过程中,依托信息技术,共享丰富的家庭资源,让每个学生家庭都主动地参与学科教学校本化建设。
4.综合多学科资源
技术课程校本化,要求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在本学科、本年段,教科书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载体,网络资源是很多教师首选的辅助教学资源。确实,网络的开放、互动、跨时空特点,使任课教师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将相关学科资源有机融合进技术教学,有效完成校本化教学任务。但是网络资源层出不穷,如何有效利用?实践证明,构建学科资源网、建立电子档案袋、完善主题资源包等举措都是不错的选择,能有效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统整各版本教学资源
技术教学教材版本繁多,各时期、各地区的教材,都有其地域、时代的特征,从内容上看也各有千秋。整合各版本教材的优势,是提高校本化实施有效性的一条捷径。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学者打破各时期、各地区、各版本教材的时空界限和地域壁垒,统整好各地教学资源。
比如,上科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电磁钓鱼竿”单元,相关教学内容在几个不同版本、不同学科中或多或少出现过,有的侧重电磁铁的原理,有的侧重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有的侧重电磁铁的制作,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了解电磁铁都非常有帮助,但是由于课时的原因,传统教学要么只着重介绍其中的某一内容,要么面面俱到但都“蜻蜓点水”,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师应用了信息技术以后,对各版本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制作成学件或者课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还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建构知识。
6.延伸专家资源
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提高课程执行的有效性,但在现阶段,专家资源还是比较稀缺的,如果把专家讲座、指导制作成各种电子档案,专家资源就能延伸到普通的课堂中、辐射到普通教师的教学中。
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技术学科的校本化实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要有宽广的专业视野,但师资队伍不稳定,整体专业水平堪忧。如此严酷的现实,作为学科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及时交流,取长补短。
技术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与实际结合较为密切,教师不可能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书籍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跨学科的,能有效帮助技术学科教师了解科技、环保、现代传媒、体育、文艺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并能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将各种知识串成“链”,结成“网”。
虽然技术教学强调动手实践,突出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学习,但是网络同样能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互动交流、专业引领提供有效平台,培养教师间的协作精神,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技术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提高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介入,互联网的利用,师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用的信息,从而大大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的介入还能使技术教学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建构知识。
比如,《迷宫》单元教学。学生对迷宫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个学生都玩过迷宫游戏,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迷宫就困难了。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技术特长,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优化,通过制作“迷宫”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认识、设计、制作迷宫。比如“认识迷宫”环节,师生共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教学有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学科教学内容。通过动画的演示,让学生快速地认识迷宫,并找到迷宫的关键和趣味是在“迷”——障碍。
《迷宫》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在“设计迷宫”上。在迷宫的设计过程中要同时考虑通道、隔离栏、障碍栏的设置,可谓是“错综复杂”;既要体现“迷”的巧妙性,又要达到可行性、隐蔽性,可谓是“曲径通幽”;要体现“迷”的设置具有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可谓是“别具匠心”;要有大局观,能通盘考虑复杂、烦琐的通道、隔离栏以及障碍栏的设置,可谓是“纵观全局”。学生通过运用教师自制的课件,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设计,在比较容易完成的通道和隔离栏设置的基础上,再进行障碍栏的巧妙设置,将设计过程中的困难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并能及时、直观、具体地发现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设计的思路,在设计过程中能反复尝试,不断总结,直至完善自己的设计。周密的程序设计,使得课件十分便于操作和修改,只要点击鼠标即可,使学生在设计操作中避免传统的、烦琐的手工绘制过程,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在创新的实践中。同时为学生度身定做的学习课件,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使教学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一个被动“听讲、模仿、操作”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体验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