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康
许多科学家都是从小进行科学探究而攀上科学高峰的。科学探究,光二三节课的时空太小了,只有让学生爱上小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小课题研究,让学生不断进行小课题研究,才可以打开学生科学探究之门。
一、找准选题,激发兴趣
所谓小课题研究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技能,采取一定的方式,自主进行某一问题研究或社会实践的探究活动。
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的内涵丰富,特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新的“探究—体验—发现”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首先,“小课题研究”应该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多侧面、多角度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可以大胆地运用已有知识和想象去发明、去创造。作为教师,我们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有一种“亲自”实践的精神,有一片“亲自”飞翔的时空。其次,从小课题研究的功能上来说,它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传统的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服从性、一致性、接受能力等品质,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谦虚但缺乏自信,服从但缺乏独立,循规蹈矩但缺乏奇思妙想。小课题活动彻底改变了这种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培养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独立思考而富有创意地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针对小课题研究的特征,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小课题的选题上必须着力把握几个要点。
1.课题要立足于“小”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不可能研究大问题(而且或许也就是因为不能研究大问题而失去了对研究的兴趣),他们只能对一些很小的问题进行研究,方法要简单,这样才能让他们敢不断地去研究。如中低年级可研究:蟹到底喜欢生活在水多还是水少的环境里?公鸡到底是不是只在早上打鸣?热水瓶塞什么时候会弹出来?蜗牛喜欢吃什么?等等,还可以进行一些小调查,如调查现在学校里有多少学生近视了?他们为什么会近视的?过年了有多少压岁钱?等等。而到了高年级,学生则可研究一些稍难的问题,如鸡蛋到底能不能捏破,为什么?树叶有自我修复能力吗?汽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电瓶车蓄电池的调查等。
2.课题要着眼于“生活”
生活是许多问题的源泉,这些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且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便于学生进行研究。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烧饭时会有泡泡冒出来?后来通过对比实验,发现没有米只有清水时泡泡不会冒出锅外,有米、面、厚汤时才会冒出来,这说明与水中物质的浓度有关。后来又产生新问题,什么浓度下会冒出来?为什么有了一定的浓度才会冒出来呢?这些都来自生活,学生想研究。
3.课题要力求“喜”
只有“喜”了学生才会“我要研究”。这就首先要求小课题必须是学生喜欢的课题,试想,如让女学生去研究“老鼠”爱不爱吃肉,她们会认真主动地去研究吗?其次,要营造一种集体研究的氛围,大家都来研究了,就好玩了嘛!最终,要让研究有成果,通过研究,有了新的发现,这时你不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二、以点带面,有效指导
科学课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它有一整套教材,里面本身就有许多小课题,我们首先要立足课堂,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
1.启疑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不太会提问了,再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许多事物失去了好奇心,所以现在我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启疑。那么如何启疑?首先要千方百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和表扬学生多提问,在课堂上专门安排时间或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哪怕课堂秩序乱点也没关系。其次教育学生要做生活、学习的有心人,随时观察、思考,其实生活中处处是学问。第三是在课堂中提供情景,让学生起疑。如笔者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种情景:在一只音响上放一个小精灵,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发现小精灵在上面跳动,马上产生疑问:声音响起来,小精灵怎么会跳动?
2.质疑
提出问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基础,没有问题怎么研究?但是,现在我们的教师太“好心”了,教师直接提问,然后引入研究,这种现象不要说在平时课堂中,就是在公开课中也屡见不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虽然学生提问五花八门,可能还提不到点子上,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提问,提问本身是一种观察、分析,甚至还有归纳、综合的过程,我们不能抹杀。当然,怎样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和训练的。
3.解疑
在研究之前有两个环节不能缺失:一是猜想与假设。《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目标包括: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当然学生的猜想与假设会各种各样,有的还很天真,我们要指导学生尽量全面、科学。这是设计研究方法、过程的前提。二是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要让学生根据假想答案,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教师应花时间进行指导。
接下去最重要的环节是:调查、采访、长期观察、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上主要是观察和实验。
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实验中要把握好几点:一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怎么做好,尝试自己设计实验,从而为课外做实验提供范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二是要仔细观察,越仔细越好,从而在做中学到知识,又学到观察的本领。
认认真真观察好每一件事物。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油菜花的观察,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观察一株油菜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然后是一朵油菜花,解剖观察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最后又回到整体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花蕾的变化过程。
三、及时反馈,科学评价
1.多样评价
以对课题研究的过程评价为主,采取学生“自我参照”的原则,坚持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这些方式要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任何一种方式都要注重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有一说一。
2.成果展示
教师应采取各类形式,展示成果,予以反馈信息。以班或校为单位召开经验交流会,介绍成果、体会等;资料展示,包括录音、录像、照片、图片、软盘、光盘、文字记录、论文、实验报告等;板面展示,各班将研究活动的主题内容、主要成果制成板面,配以图片、文字简介等在全校展示;著作展示,将学生的研究课题、探究方法、研究成果详细介绍等汇集成册。此外,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积累成果。
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都得改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伴希望孪生,历史赋予我们科学教师在教改大潮中大显身手的好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知难而上,实践“新课标”,尝试“小课题”,让“小课题研究”打开学生科学探究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