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起点 关注思维过程

2013-04-29 00:44孙丽平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加数算式乘法

孙丽平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一节公开课,这是小学数学中乘法的起始课,其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本课是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对后续学习影响深远。在试教过程中,笔者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突出以形象化的学习材料建立乘法表征,关注思维过程。下面是笔者的两次磨课经历。

第一次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的主题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个游乐项目一共有几人?

师:(板书三个连加算式)这三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2.引出“相同加数”,揭示课题。

(课上学生表现积极,非常顺畅,但总觉得这样的主题图单一了一点,学生的思考过于简单。在教师板书三个加法算式时,下面有几个同学窃窃私语,暗示会用乘法算。师没有预设到这种情况,没有做出干预。)

二、探究新知

1.讲解示范。

师引导学生观察玩摩天轮的学生人数:先找相同加数,再数个数,5个4,4×5=20 或5×4=20。(教学乘号和读法)

2.方法归纳。改写乘法算式时要做到:一看;二数;三列式。

3.学生仿写。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师生小结。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怎么改写?

(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涉及符号书写和读法的规范,因此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说“几个几相加”的时候不是很顺,有一部分学生说反了,把6个2说成了2个6,教师让其再说一遍,学生都能说对。)

三、巩固练习

1.做教材中的“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荡秋千?(列出加法、乘法算式)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个别反馈,集体纠错。

加法:2+2+2+2=8或4+4=8

乘法:2×4=8 或 4×2=8

2.“夺红旗”比赛: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生在练习纸上做,再集体校对)

5+5 ( )

8+8+8 ( )

6+6+6+6 ( )

2+2+2+2+2 ( )

1+1+1+1+1+1 ( )

3.“送信”。根据信封上的信息把信送入相应的邮箱里。

邮件:3+4+6,2×4,6×2,2个6相加,6+6,3个5相加,5+5+5,2+2+2+2,3+3+3+3+3

邮箱:4×2,2×6,3×5

“3+4+6”这封信为什么送不出?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各项活动场景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夺红旗”比赛反馈时,有个别学生把加法算式5+5改写成了乘法算式5×5,又出现了第二环节中“几个几”表述不清的情况。在第三题送信环节中个别学生出现了犹豫,迟迟不敢下笔。)

四、课堂小结(略)

五、拓展

你能把下面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2+2+4=10 3+3+3+3+6=18

【课后反思】

按照上述设计开展教学,总体感觉比较平淡,效果也不理想,教学过程没有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接收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在课前,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读写,有些会背一些乘法口诀,还有的能举例说出乘法算式的意思,但乘法的意义在大多数学生的头脑里还是模糊陌生的。

二、所选主题图不利于建立乘法思维的表述

虽然是学生感兴趣的游乐场景图,但都是单一地计算人数,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不利于建立乘法思维的表征。

三、例题素材不利于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深刻理解

课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乘法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不够深刻。例题提供的素材都是相同加数的算式,没有对比不是相同加数的算式,具有片面性。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特别强调相同加数“数”的过程。另外,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只在“送信”时提了一下,犹如蜻蜓点水,这样就使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不够完整、深刻。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又重新对本课进行了深入思考,斟酌的焦点问题是:(1)教学起点的把握。(2)主题图的选择。(3)乘法意义的理解如何做到完整、清晰。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又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

第二次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争议的问题,师暂时不作表态,只在黑板上板书。

(轻轻松松几句对话,就让学生的底先亮了亮,后面的活动就有的放矢,顺次展开。)

二、新课展开

1.师:(出示上图)观察小棒图,选自己喜欢的一幅图,算一算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2.汇报交流。

生(小伞图):5+5+5+5=20。

生:4×5=20(5×4=20)。

师:你们说了乘法算式,这个我们待会儿仔细研究。

依次交流连加算式。

3.观察这些加法算式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4.借助直观,理解乘法。

相同加数是几?几个5相加?点着图和算式各数一遍。(4个5相加,4×5=20或5×4=20)

教学乘号和读法,课件出示乘法小故事,加深理解。

讨论其他加法算式能不能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能改写的让学生改写)

5.师生小结。

6.你认为刚才××同学说得对吗?(解释引入时的问题)

(从数形结合的小棒图切入,通过两类算式的对比,强化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点着图、加法算式数个数,通过手、脑、口多次结合,学生的回答也好了很多。)

三、解释应用

1.看卡片说乘法算式。

7+7,7+7+7,7+7+7+7,7+7+7+7+7+7,3+3+3,2+2+2+2,9+9+9+9+9

(卡片,传统的练习方式,快速高效。巩固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同时补充只能改写成一个乘法算式的“3+3+3”。)

2.课间操。

活动一:3个小组,每小组6人做运动。有几个小朋友做运动?

活动二:第一排小朋友挥挥你们的小手,一共有几只小手在挥手?(2×8)

活动三:还没有玩过游戏的小朋友请站起来,做拍手游戏:

×××× ×××× ××××,你一共拍了几下手?(3×4)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还不长,此时适时加入课间操,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受到用乘法算真简便。)

3.出示教材中的跷跷板图。

共有几个小朋友?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这幅图有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但是两个乘法算式是一样的。这里2×4=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4个2或2个4相加)

(有了前面两个练习的铺垫,这题除了改写练习以外,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乘法算式(两个因数不一样)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4.抢红旗比赛: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8+8+8,1+1+1+1+1,3+4+6,☆☆☆☆ ☆☆,9个4相加

(此题是综合训练,集合了数字、图形、文字表述等各种题型的改写,补充了关于1的乘法。)

5.把盖住的画出来。

3×2

3×2

5×3

(画图练习,意在加深对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不同意义的理解。整个巩固练习环节效果较好,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掌握。)

四、课堂小结(略)

五、拓展延伸(略)

【课后反思】

一、起点找准,有效切入

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因此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尤为重要。上课一开始,笔者就开门见山地抛出一个“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的问题,新授看图列式时,对乘法不回避,会列什么就列什么。反馈时两者兼顾,重点让学生明白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

二、数形结合,直观呈现

数学家华罗庚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少入微。”因此笔者选用了“数形结合”的小棒图,有效沟通了“数与代数”和“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的联系,变抽象的数学语言为直观的图形,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学生在脑海中输入的数学信息和映像也更深刻,更易于在脑海中形成数学模型,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学生习得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新课知识的深度延伸。本次施教设计的练习形式多样、内容有趣、重点突出,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和体验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口算卡片和课间操,及时巩固基础知识;看图列式,进一步理解同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综合题,通过不同的题型进行一次全面的复习;看算式画图,再次巩固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考查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乘法的意义。

第二次的施教十分顺利,听课教师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课后笔者还有两个疑问:其一,当乘法和加法同时呈现出来,教师如何处理更加合适?在第二次施教反馈时采用的先讲加法、把乘法暂时放一放的方式是否为最好的选择?其二,从加法到乘法,如何让学生逐步感悟,真正完成内心的转化?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探究。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24 )

猜你喜欢
加数算式乘法
巧算加法
分解加数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怎么写算式
把加法变成乘法
好玩的算式谜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