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地

2013-04-29 21:50吴晓明
辽河 2013年5期
关键词:这幢瓦房父母亲

吴晓明

也许正如我儿子所讲的那样:“爸爸,你变老了!想家了!”确实如此,近年来那种怀旧感、思乡感渐显强烈。特别是每当闲暇之时,就会不由自主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幕幕往事一点点泛滥而来,总能让我想到家乡那同样的天空下,那幢青瓦房的亲切感,感到温暖而又幸福。

那幢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青瓦房,我对它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它凝聚着长辈的汗水和智慧,是父母亲省吃俭用,用双手筑起的幸福花园,是我们享受亲情的天堂,也是我高中毕业后,共度艰难人生的第一站,更是伴随我梦飞的发源地。所以,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望见云来云去的天空,就会想到我情牵一线的它:家乡的青瓦房,

农历的六月,天气炎热。我乘着早凉,驱车来到这方热土。原本的沙石路如今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穿过屋前。路两边是齐整而又笔直的水杉树,哗哗啦啦在风中摇曳。那郁郁葱葱的水稻傲然挺立在平整而又见方的田野之中,安详地享受着夏天阳光的沐浴,绿秆上的花朵密密匝匝向四周开放,红的、黄的、粉的,一片一片。微风轻轻地吹来,叶子随着花瓣起舞,翩然如波浪,掺着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已分不清是稻香,还是花香。

很快,在房前的空地上,下了车。

眼前的这幢青瓦房,看似被岁月冲洗得有些苍老,但她的那古朴浓浓的感觉让你流连忘返。具有仿古建筑风格的她与周围的翠竹、高大的水杉、梧桐树、门前的花木环抱着,加上夏天独特的水雾不时地从稻田中氤氲升腾,漫卷开来,和缓而轻柔,像一层层纱帐慢慢地把大地显露,如同梦幻,紧抱着大自然,仍然像一幅没有经过任何装饰的水墨画,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仿佛把我又带进了一座精美的画廊之中。

我不是当地人,老家在如东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高中毕业的前一年,我们一家人的户口才被迁移到父亲工作的所在地。本应接着建房、安家,可是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无钱支撑,父母亲考虑再三,建房还得向后拖一拖,就这样被搁浅了。进而1976年7月我毕业了,只能暂时居住在别人家。

时隔半年,到了1977年的春天,在父亲精心准备、策划之下,建房计划终于实施了。开工的这一天,人来人往,精神畅满,一派忙碌而又欢快的景象。有瓦工、木工、电工;有帮助挑砖头的,运水泥的,搬木头的……那笑语声、号子声、电动声交集成犹如一曲曲喜气洋洋的圆舞曲,悠扬、动听!

对于盖新房,一直以来,当地还有个习惯,不管是谁家建房,全队的每户都出一个劳动力,分批来家干活,做小工。来的人不管你是否喜欢,都不能拒绝,否则不吉利。当然,也不需要给报酬,由队里统一给工分,只要解决吃饭问题就行了。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建房工程,划去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从打屋基、砌墙、盖顶,到内外的简单装修,一幢清亮、优雅、仿古式的青瓦房就此建成。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就在房子完工的当天上午,我的父母亲用了一天的时间,把屋中、屋前、屋后的建筑垃圾全部利索地处置完。此时的二老已是汗流浃背,并且脸上都留下了一道道汗迹,只能看到那对眼皮还在不停地眨着,人几乎要倒下。按常理讲,父母大人可以休息一会儿了,毕竟忙了近一个月啊!可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人逢喜事精神爽。两人一忙完手上的活,又马不停蹄地把每间房光顾了一下,然后又绕着新屋的四周来回走了两趟。边走着、边说着、还边笑着,有时笑得都合不拢口,根本察觉不出疲倦的样子。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洞见二老如此的亢奋、开心。由于二老执著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许下的愿望和美好的诺言,今天,终于如愿了,化为幸福的叶片,让大自然精心地收藏!

两天过去了。父亲为了美化、点缀这幢青瓦房,从花卉苗木市场上,买来了多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小树苗和花木。我的父亲他既是个文人,又是个基层的领导干部,脑子特灵、好用,做事认真、细致、到位。因此,把买来的小苗先分门别类地摆到要栽插的地方,然后再一个一个地挖坑、施肥、放苗、填土、浇水。当把最后三棵小松树植种在后院的两旁时,我的父亲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连忙放下手中的工具,把我们弟妹仨招呼到一起。噢!原来如此!他指着那三棵小树,语重心长地讲道:“这三棵小树,就好比你们三人,往后呢,看谁长得快,长得高,最后长成材!”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事业也有成了,而这幢青瓦房却人去楼空,我竟感到有点心酸!

大约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收工了。就在收工的一瞬间,我的父亲在夕照下,站了起来,他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我第一次清楚地发现那张有棱有角的脸竟变得越来越苍老,头顶上头发也逐渐稀拉了。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有一种想要哭的感觉,真的……也许就是在这个傍晚,我才第一次读懂了一个真正的男人,不光要有父爱,更重要的是肩上还担负着一种对家庭负全责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永久的、不变的!

由于父母亲长期的经营、打拼,最终用汗水和疲累交织了丰收的果实——房子有了。那时我的父母亲在镇上工作,弟弟、妹妹又在外边上学。遇到有事时,他们才回来看看,转一转。一般情况下,两到三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平时就我一人和这幢青瓦房相依为伴,形影不离。

那个年代的农村,实行的是农业社,出的是集体工。它的经营模式是以生产小队为一个劳动合作单位,再据劳动强度的大小,安排不同的劳动力。报酬的形式采取“工分制”,简单讲就是一个劳动力出工一天拿多少工分。兑现方式是以一年来小队的经济效率计算出一个工分值多少钱,再以家庭为实体,扣去口粮成本、必要的分摊费用等,从而得出一个家庭一年来是得还是找钱。

而我所在的这个队,是全公社劳动报酬最高的生产队之一,在我们村的八个生产队里,收入最高,每个“工分”能拿到八角钱左右,一年下来,一个劳动力足以养活两个人。但对我们这个四口之家而言,单靠一人的支撑,一个人的劳动报酬,来平衡队里所扣除的成本,是力不能及的。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累的农活,个中的滋味,我都一一品尝过、体会过。然而流淌的岁月,如梦、如诗的家园,你不仅给我失落的灵魂一片绿意,而且也成了读懂人生的栖息之地。

我从小还有个好习惯——欢喜看书。只要有时间就会把书拿出来,看上几页也行。近十年来,与书结伴。特别是有了青瓦房这个伙计,看书伴冬伴夏伴春秋,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如此!在众多的书类中,我最喜欢看文学作品中的散文,那清新飘逸的文风,天生淡雅的韵味,优美洒脱的旋律。让人的心变得明澈而又宁静,使人无限的陶醉。

我是一名未恢复高考前毕业的回乡青年,当走在充满辛劳而又洒满汗水的这条路上时,我曾经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我也埋怨过、放弃过、大声疾呼过,多么向往城里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面对满含笑泪的日子,融化在书中,与书中的灵魂交流,领略快乐人生。渐渐地,是书让我找到了平衡点,是书读懂了我。从而也验证了读书的一个重点字“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在时光不留痕迹地流逝后,我已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对书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情。

一切在不经意间,都过去了,又成为历史!

随着春节的逼近,到了腊月的二十六,按照当地的惯例,队里放假了,全队的社员都各自忙年货,忙过年。虽然那时大多数人家靠挣工分来维持生活,孩子又多,日子过得非常清贫,但到了过年都得遮一遮寒酸,宁愿花光一年节省的钱,也得让全家人过个好年。

腊月的二十八,寒风刺骨,外面还飘着小雪。天刚蒙蒙亮,我的父母亲就起了床,又是刷蒸笼、洗糕模,又是倒面粉……东西一一准备就绪,就开始蒸馒头、蒸年糕,其实蒸馒头有不少的学问。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得用一个缸把面粉先放入,然后再将已经发酵的面水倒进,再加入适量的水后,用手进行嵌面、调和。这一过程即费时又费力,一般都由父亲来完成。经过一夜的发酵,缸里的面会就变得犹如吹起的气球似的,鼓鼓的,并且还能闻到一阵阵麦香味。提起做馒头,我母亲是个内行,手巧,有一手的好活。就说揉面吧!她能很麻利地用双手从缸里捧出发好的一大团面,准确地放到预先用干面粉铺好的桌面上。然后使劲地揉,等表面光滑有韧性了,做成条状,再用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洒上干面粉,再揉几下,一只扁而圆的馒头状就成了。此时,可以把馒头做成各种花样,实心的、包心的、开花的、龙头的……当蒸笼放满时,就可以放到蒸锅上,再经过个把小时锅膛火的燃烧,白嫩而又香扑扑的馒头就出笼了……

一天一夜的劳碌,年货终究亲手制作完了,可把二老忙坏了,筋疲力尽,走起来那双腿都不能打弯,像成了木头人似的,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脸上始终都露出和蔼、可亲的笑容。

除夕的那天,吃完早饭,我们一家人开始做事了。我和妹妹一起清理门、门框和窗户,父亲和弟弟打扫屋内外卫生,母亲负责做年饭。直到下午四点钟左右,那一对对红对联,一张张红喜帖,一只只红灯笼,都一一贴上、挂上了。我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环顾着这幢青瓦房,啊!让我眼前一亮。它们的衔接是那样的般配、又是那样和谐,就如同新娘似的,彰显出青春的活力!

晚上七点钟左右,年夜饭开始了。母亲端上来两个荤菜和几个素菜,并且量也不大,虽说是少了点,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收入很低,人口又多,加上建房借款又是一千多元,生活本应艰苦。在我眼中,全家能有这样的小日子,已是拥有了无法比拟的幸福,说真的,很满足!一个身心享受的春节在这幢青瓦房中,慢慢地拉上了帷幕。

一眨眼又到了1978年10月20日,我记得那天晚上。当时我已是一名代课教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骑着自行车就回家了。父亲一见到我进了家门,就连忙招呼我坐下,说有事跟我谈,于是,我放下手中的包,在父亲对面的一张木椅上坐下,等候着父亲的发话。父亲用手将眼镜向上推了推,然后把目光移到我的脸上,讲道:“儿子,今年征兵又开始了,我是一名干部,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要带头送儿去参军。我有你们两个儿子,经过再三考虑,你去最合适。因为你有文化,上进心强,又能吃苦。因此,一来把你送部队去,我最放心!二来还有个想法,你到部队去好好的闯一闯,论你的条件,提干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你认为呢?”我经过深思熟虑后,欣然同意了。我考虑到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到部队去,不管以后能否提干,对自己都是一次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俗话说得好:目标的达到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12月22日,是我出征前往部队的日子。这一次的离家不比以往,而是去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公社、大队、小队的干部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弟弟、妹妹等全家人一起送的我。一路上,我们一家人都闷闷不乐,谁都不做声。特别是我的奶奶、母亲,我已隐隐地感觉到她们泪流满面,不时地用手绢擦着眼角的泪水,低着头向前走着、走着……其实,我很清楚,她们是不忍心、也舍不得把我送到部队去,让我吃苦、受累。

转眼间,来到了目的地,我们这些新兵就要随大部队集中而远行。就在这一瞬间我才发现真的要离开了,离开生我、养我、育我的渐显苍老的父母亲,离开那幢青瓦房,才感到真正的不舍与留恋!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纷纷落下,那双眼睛已被泪水蒙住,似乎瞬间什么都看不见,模糊了。但我心里明白,不管以后到什么地方,离别多久,官当得有多大,我都得回来看一看,拥抱一下和我一起共同度过时光的那幢青瓦房!

今天,我回来了!虽然有钱的农户在你的两边盖起了两层或三层内外装修漂亮的小别墅。相比之下,你看似逐渐变得矮小、苍老,但仍然具有耐看、耐品、耐人寻味的美。你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现在时,永远都值得我为之骄傲。我的好伙伴,是你让我的梦想如愿变为现实!你就是我梦飞的启航地——青瓦房!

(责任编辑/沙爽)

猜你喜欢
这幢瓦房父母亲
Miss Pig’s House猪小姐的房子
老瓦房
“高跷楼”
长不大的月亮
一棵楝树上挂着两只月亮
如果不抽烟
如果不抽烟
老瓦房
偶尔
清明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