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根
【摘 要】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记忆水平有着特殊的要求。运用记忆策略,加强对学习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掌握知识,可有效地扩大记忆容量,提高记忆效果。
【关键词】复述 协同 精加工 复习 组织
化学事实性知识是指那些反映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内容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化学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没有丰富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化学事实性知识内容多、分布广、材料琐碎,再加上不容易记忆,学生常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及时整理、归纳,而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在头脑中,容易导致学习困难。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孤立、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堆积越多,越不利于提取,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无法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有关物质性质、制法、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就成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的关键。
一、复述策略
复述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日读”。学习者为了保持住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经常性的重复。与其他学习策略相比,复述的作用仅仅是保持信息,因而是一种水平较低的信息加工策略。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中传输的时候,大脑细胞中的突触所产生的电脉冲和神经递质沿着一定的神经通道传导。在信息流的作用下,随着信息的传导便会在神经通道上作为一种化学印记显现出来。如果这种印记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刺激太弱或者反复刺激太少,则这些印记会随之消失,这样一来,瞬间记忆就不能转化为长久记忆。反之,如果刺激强度很大或者多次重复,就能形成很强的结构印记。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复述的信息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才能够长久保持。
复述有机械复述和加工复述两种等级。单纯重复信息音韵的复述,称为机械复述。它能够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却难于形成长时记忆,如学习溶解度概念时,让学生朗读三遍溶解度的概念。如果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分析、比较、组织、归类,或通过思考内容的意义和联系,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出来,称为加工复述。如对溶解度概念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己概括出“20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等。
二、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神经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加记忆,比一种感觉器官单独记忆,效果要好得多。一些元素化合物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特别适合多感官协同记忆。如《钠的性质》教学时,让学生完成实验:①取一小块钠,看到钠通常情况下是固体(视觉);②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③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④把一小块钠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一些小气泡(视觉);⑤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⑥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视觉)。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视、听、嗅、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学生不仅能观察到钠的颜色、状态、硬度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从而获得对金属钠的全面认识,这样记忆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在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eleberation strategies)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一方面能够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时易于检索,即便直接检索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推导出来。精加工是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加工策略,是获得事实性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类比。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作出相同或相似的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类比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信息变得具体生动,协助学生去记忆、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掌握的旧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类比推理对认识的横向延展的连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关的客观对象,通过类比这个中介环节可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逐步揭示固有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确切而明晰的直观认识。例如,在学习铜、锌族元素的性质时,把它们与碱金属、碱土金属进行对比;在学习硼烷、硅烷时,把它们与烷烃进行对比;在学习氮族元素时,把PH3与PCl5,H3PO3、H3PO2与H3PO4等进行对比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等,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差异和特殊性。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比较。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本质的过程。比较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①对立比较,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只要理解其中一个,也就掌握了另一个,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概念;②差异比较,寻找两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如学习盐酸与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关键是找出其中不同之处;③对照比较,将不同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既能把握事物间的差异又使新知识更易于掌握。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就可以进行对照比较学习。
记忆活动中的比较,一方面可以同中求异,即在同类事物、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不同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异中求同,即在不同事物或在不同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相同点、相似点或共同特征、一般规律。
3.联想。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联想。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通过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强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生动的形象、情景或意义,让其与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意义的内容,从而易于记忆和回忆,而且整个记忆过程会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可采用的联想法有:
(1)会意法。会意记忆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2)谐音法。谐音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占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四种金属是“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统共一百斤”。
(3)歌诀法。歌诀记忆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歌谣或口诀,歌诀法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如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可编写成这样一首七言诗: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化合价的记忆是初中学生非常头疼的内容,可以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这样一个口诀:一价钾纳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
以上三种联想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也可先结合实物和图片进行记忆,逐渐培养学生能自觉运用这些精加工策略,提高化学记忆能力。
四、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记忆材料按照不同方式归纳、排队、分门别类,建立媒介联系,以便能够扩大记忆容量并在记忆后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尤其是分析记忆材料的语义时,其加工程度较深,故记忆效果明显。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较常见的是“组块化”。“组块化”是指把一些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使大量信息具有整体功能。研究表明,在记忆彼此意义上关系不大的学习材料时,组块化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成绩。组织策略主要有聚类和纲要两种形式。
1.聚类。聚类也叫归类。指对材料按特征或归属来进行组织。将一些化学事实性材料按等级多层次地归类(形成关系树),可有效地改善记忆。如: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形成的表象图中,将五条信息压缩到一个组块中,提高了组块的信息贮存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
2.纲要。汉代《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纲”“要”并用,即为提纲挈领的要点。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材料纲目要点,有利于抓住化学学习材料的精髓,可减少记忆负担。纲要是“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标题纲要。以标题表示所学材料的层次,体现其逻辑关系。运用标题纲要策略按某一问题组织知识板块。例如,比较晶体熔沸点高低,可归纳组块:
(2)图表纲要。运用图示或表格等手段表示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图表纲要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组块,使化学知识结构的复杂关系或内在联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结构。如不同类型氧化物的关系可画成右图。
(3)网络纲要。指学习者用连线将所学材料要点连接成一个网络结构,并表示出它们之间从属逻辑关系的一种组织方法。网络纲要中用得较多的是概念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内,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边线上有时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如初中化学“分子”一节的概念图可表示如下:
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可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富有趣味,呆板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中学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可采用的记忆方法是很多的,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寻找、总结、归纳属于自己的最佳记忆方法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王思贤.加强化学记忆训练的尝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2(3).
[3]邓峰,钱扬义.记忆编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J].化学教学,2006(2).
[4]于汇荣.谈精加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5).
[5]车丽萍.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
[6]张志诚.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的记忆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9.
[7]任月萍.中学化学教学中记忆策略及其应用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松陵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