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强
【摘 要】课堂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课后总结,重点反思“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本文试图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后反思来加深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
一、运用“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的方法设计教学流程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重点叙述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作用,体现了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变化。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运用了“问题情境—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我把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为新课导入、新课导学、课堂小结、学习延伸、活动设计五个部分。新课以“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导入,由宏观着眼引入具体的历史事件。“新课导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我设计了10个问题贯穿其中,步步推进,创设了一个个教学情境。“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概括。“学习延伸”则要求学生谈谈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活动设计”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没有先例的、曲折复杂的,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两个政策的命运却不同,原因何在?我请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在于:既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也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既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给予学生个性学习的空间。
二、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是一节公开课,听课专家认为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和课堂特色。如何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有效?通过课后总结,我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
1.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问题情境是否有效,就要看它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要看它是否包含新情境和原有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是否蕴含课堂教学目标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主要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在《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
材料一 一起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
材料二 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加以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内同志:“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承受不住这样的重担。”
材料三 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年—1921年的粮食收购量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愈演愈烈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其不满演变成了农民的暴动。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
学生阅读材料后,教师提问:三年艰苦的内战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依然适应苏俄以后的发展?这是个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在复现历史的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的问题。
除此以外,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方式:通过对存在矛盾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的对照与分析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讨论中对某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介绍史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研究不同观点的比较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将历史与社会现实有机联系、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历史进行积极的体验、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总之,无论以何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都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即所设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自己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二是形象化原则,即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具有画面感,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三是层次性原则,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问题链,考虑到问题的衔接和过渡,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四是延伸性原则,既要解决当前教学的问题,也要有让学生有回味和思考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
2.自主探究的组织。
“自主探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体验问题情境产生问题意识,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两大不同,一是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教师进一步提问: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是否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组织有效的自主探究?首先要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考生疑。探究氛围包括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第三要围绕目标驾驭课堂,既保证预设又鼓励生成。自主探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探究的内容也可以丰富多彩。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要学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后的反思,我加深了对“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方法的认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2]刘耀明.自主与合作:自然分材教学的二维[J].上海教育科研,2010(9).
[3]陆晓林.课堂教学可以“原生态”[J].人民教育,201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