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3-04-29 00:44苏圣奎
中学理科园地 2013年5期
关键词:方法策略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苏圣奎

摘 要:创造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特征与必然要求,数学教师应在实际的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课堂案例,简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方法策略

意大利数学家贝尔特拉米说过:“学生应该及早地像数学大师那样去追求和进行大量的创造性思考活动,而不要让学校里那种无休止的练习把自己的头脑弄得僵化和贫乏。”做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无疑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我深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不禁会问自己:“我的数学课堂是在进行创新教育,还是“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思考促使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希望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下我将结合课堂教学案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所实施的方法策略谈几点体会。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特质,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环境

良好的教师特质有助于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环境。身为老师,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如果学生喜欢一名老师,爱屋及乌,他们也必然喜欢这名老师所教的科目,喜欢听这名老师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各项构思将得以良好贯彻,教师希望营造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目的将事半功倍。以榜样的要求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公正地评价学生,宽容而不纵容学生,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并积极帮助学生,有责任心且言而有信,博学而幽默的语言风格等是讨学生喜欢的教师特质。

那应该怎样去塑造这些特质呢?我的答案是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之所以对“细节”加以再三强调,是因为学生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老师。衣着、发型、谈吐、甚至是一个细微的小动作都可能被学生的眼睛捕获,并成为他们课余时间的一个“谈资”,因此老师应注重在个人自我形象、自我气质上进行细节上的塑造,从平时的语言、衣着、举手投足等细微之处给学生一个清新、正面的、与时代俱进的教师形象。在课堂教学及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关注老师的语言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之间的联系,积累那些导致学生情感态度积极变化的语言及沟通方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幽默性及实效性,形成教师具有个人魅力的语言风格。教师还应利用假期走入大千世界,去博览群书、去遨游四海,在放开胸怀,增长见识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拓宽个人视野,丰富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走入激情、创新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去。

二、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

生动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我给出如下问题:

一只蜗牛沿一条东西向的直线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该直线的O点处.

(1)如图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图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图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图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方向和时间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定出正方向,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小蜗牛的爬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之后,就能给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结合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

三、设置发散性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设置发散性问题,是进行课堂创新教学的重要落脚点。正所谓“不经三思不求教,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在教学中以发散性问题为出发点,恰到好处地激发创新思维和提出创新思维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动脑思索,动手操作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平行四边形》第19.2节“特殊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矩形”教学时,设置以下问题引入新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小明家有一块空地,想将这块空地围成一个边长分别为2m、4m、2m、4m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用来种植蔬菜供家人日常食用,如果要围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平行四边形,该怎么围?最大面积为多少?”问题一出,学生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在探究过程中,动手画出平行四边形后,对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探究,如图5、图6、图7所示:

学生发现在底边BC不变的情况下,BC边上的高越大,则■ABCD的面积就越大,学生的这个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为后续的探究指明方向,学生再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大于直角边、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等方面加以分析,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并以此引入“矩形”的概念,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改革创新的学习精神。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即使就同一数学内容的学习而言,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在创新行为中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既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拓宽了信息交流面。学生通过了解彼此的见解和反思,丰富自我,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平行四边形》中第19.3节“梯形”的习题课上,在给出例题:“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2,BC=4,对角线AC⊥BD,求梯形ABCD的面积。”之后,我给了学生5分钟时间独立思考,10分钟的合作学习,并形成小组解题思路进行展示。在展示环节中,学生将各种创新思路一一展现,甚至个别思路我在课前都未准备到,不得不使我感慨学生合作学习的潜力,学生展示的部分思路简述如下:

思路一:如图8,过D作DE平行于A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此处也有“延长BC至点E,使得CE=AD”的辅助线作法)则易证△DB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过点D作DH⊥BC于H,则DH=■BE=■(2+4)=3,即S=■(AD+BC)·DH=9.

思路二:如图9,分别过点A、D作AE⊥BC于点E,DF⊥BC于点F,则易证△ABE≌△DCF,可得BF=BE+EF=3;再证△ABC≌△DCB,可得∠DBF=45°,则△D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DF=BF=3, 即S=■(AD+BC)·DF=9。

思路三:如图10,过AC与BD的交点O作EF⊥BC于点F,由AD∥BC可得EF⊥AD。再通过证明△ABC≌△DCB,可得∠ACB=∠DBC,则OB=OC,又由AC=BD,则OA=OD。即△AOD和△BO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OE=■AD=1,OF=■BC=2,故EF=OE+OF=3,即S=■(AD+BC)·EF=9。

思路四:(这种思路未添加任何一条辅助线,也是我课前未准备到的,展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亮点,许多学生听完这个学习小组的展示之后,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为这个小组的思路喝彩)如图11,与思路三类似,先证明△AOD和△BOC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后,设OA=OD=x,OB=OC=y,由勾股定理:x2+x2=22,y2+y2=42,解得x=■,y=2■,则AC=BD=3■,再由梯形的面积S=三角形ABC的面积S1+三角形ACD的面积S2,易得S=■AC·BD=■×(3■)2=9。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是创造教育的前线,数学教师应注重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实施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推理、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在参与观察、思考、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为实现学生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猜你喜欢
方法策略创新思维课堂教学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讨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