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武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理念正越来越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本的价值取向。几年来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理念正越来越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由于新课改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发现等学习目标,在教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灵由狭小的课堂走向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首先,语文教学的课堂改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从小学到中学,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加重,使学生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兴趣被迫被书本、被课堂所缚束,使学生个体日趋封闭,属于孩子的天生好奇心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受到压抑,每天的生活被简单的定义为一个模式:学习——吃饭——睡觉。而学习则居于主导地位,所谓的全面发展只不过成了一纸空文或是应对社会责问的一个口号。大家都遗忘了语文学科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肩负着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的责任。它是最开放的学科。而我国受应试教育束缚,语文教育则把培养人才的目光盯在“有限责任公司”——学校范围内。学校又将它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使课堂成了培养人才的唯一场所,教材则成了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又充当了教参的“奴隶”,这样的语文教学导致了学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关怀,因此出现很多高才低能的人。如社会上经常报道的某某学生带着母亲当保姆去上高校;某某学生因为偶遇阻力而自杀;还有小小年纪的中学生因为小事而残忍地杀害同学;更有许多中小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这都是教育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学生的性格残缺。这是教育只重成绩,缺少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我们的课堂教育模式就是一点一滴的罪魁祸首。以语文教学为例,一堂语文课,老师查资料,翻参考书,做好充分准备,上课只需滔滔不绝的讲重点,点题眼,预测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题,做好应对即可,而学生们的重要任务则是听、记、背。理解了更好,不理解也不会影响全局,答案可以应对一切困扰。长此以来,这样的课堂教育模式泯没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即使有过不平最终也会归于平静。所以我们在各处可见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语文典故:学生把文章的作者写成“周树人”老师就给打个叉,告诉他们应该按书上的写成“鲁迅”;还有写月亮的比喻句,老师从小教育学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还是有学生写成“弯弯的月亮像橘子瓣,像香蕉”,结果老师毫不犹豫就画了叉。这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没有了自己的见解,思维僵化,呆板,一遇到灵活、发挥性的题目,学生就无比惊恐。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写几句描绘自己心中乡愁的小诗,全班哗然。即使成绩好的学生,也是老师一句句教导,一滴滴汗水浇灌出来的,只是这几滴小小的甘露远远滋润不了久旱的幼苗,学生个人的觉醒才是根本。而实行新课改以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而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由“保姆”转换成了课堂的引导者,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激活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自我得到了释放。“自主预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几个环节十分科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有了团队意识,也彰显了自我。“学习即生活”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得到了体现。在展示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的理解能力、自我展示能力,使个人的风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激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挖掘出了自己身上的潜能,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体现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它的基点和终点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都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能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在这样的人文环境影响下,学生的个性得能了较全面的发展,压抑的天性在疏导之下逐渐走向完善。
其次,课堂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产物。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对语文的概念、对每一节课、每一个字句,都有了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盲目的附和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不再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每一个答案。在与大家交流或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赞许之后,学生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他们查资料、上网求助,把以前由老师大包大揽的任务,自觉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语文课堂的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语文课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静态的文本变成了动态的语言,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多彩的舞台,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课的形式美了,情趣浓了,内涵深了,效率也高了。采取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并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文本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敢质疑、深探究,从而达到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前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的局面被打破了,现在的语文课可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们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有理有据。比如针对朱自清的散文《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就有学生提出自己不喜欢作者描绘春的风格,整篇文章繁花似锦、铺张堆砌、色彩浓重,就像春天里花团锦簇的迎春花,开得挤挤挨挨,让人没有遐想的空间。而自己更喜欢朱自清写《背影》的这种白描手法。如果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春”是不是别有一番意境呢?而且还有学生提出不喜欢鲁迅的文章,文笔过于辛辣、尖刻,还举出了鲁迅写给傅雷的一封信来加以说明。在新的语文课堂改革之下,学生真正迎来了自己思想上的春天!记得学习席慕蓉的《长城谣》时,就有学生质疑这首诗的主题:觉得作者是写自己对长城的感悟,对历史的思考,思乡只是一个很淡的影子,告诉大家不应该根据一些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所谓的当前形势来给文章打上其它方面的烙印,并以此批判老师在讲一些作品时老把文章中一字一词的运用都给作者打上“高、大、全”印记。其实作者当时是真的这么想的吗?针对学生的一连串提问,我也哑口无言,实际上我自己对教学参考书讲的时候,自己也质疑过,只是当时我认为不能点醒他们,要不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为了考试只好牺牲自己及学生的思想了。这些敢于挑战名家名篇的所谓“大逆不道”的言辞,以前学生从未有过质疑,以为名家就是最好,因为老师就是这么教的。而今我们且不说他们的对错与否,但能见仁见智,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语文课堂的一大进步,说明学生有了自己思想,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开扩了眼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给自己开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全面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大有裨益。
江总书记在北师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新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头活水。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一份子必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学生对问题的各抒己见见入手,培养想象力,着力培养求异思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活其创新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社会呼唤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语文课标准所提倡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