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善
摘要:本文从音乐欣赏的原则入手,强调了一双“音乐的耳朵”,即音乐欣赏能力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提出了笔者的见解,希望能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54-02
在当今素质教育进程中,学校和家庭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学生的艺术学习。尤其是近些年来,“钢琴热”“艺考热”的持续升温说明,音乐基础教育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欣赏教育,只有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感知到了其中的魅力,音乐才能称其为音乐,艺术才能称其为艺术。否则,任何艺术的种子,都会堙没在平凡的泥土中。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音乐教师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
俗语说:“凡音乐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自古以来音乐就是一门展现人内心情感、反映人喜怒哀乐的艺术。真正的音乐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内心情感丰富的人进行乐曲演唱的过程,就是生活再回放的过程,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画面和生活色彩,也会因音乐旋律的调动而再一次得到展现。人们借助音乐或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表达对残酷现实的反抗,这就是音乐的情感所在,而感情必须借助审美的眼光才能被发掘。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核心和前提便是情感认知教育,没有情感的演奏无论在技巧上多么完善,演奏出的音乐都达不到净化心灵、开启智慧的作用。同时,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手段,音乐欣赏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增强、鉴赏能力的提高、心灵共鸣的获得,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耳朵”,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音乐具有极其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和探索空间。想象则是音乐审美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翱翔在音乐殿堂的翅膀,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索音乐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音乐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事打开他们的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听到的、感受到的每一个音乐符号进行自由联想。然后,运用研究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陈述自己想到的内容,或者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每一个音符都变得活灵活现,学生探索音乐之美的积极性也被打开了。通过耳朵接受美妙的音符,进而把握音乐的意境,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
2.重视音乐作品的反复倾听
教师是否正确引导并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并在聆听中感悟、体验、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是大学音乐教育的基础。为此,在聆听一首音乐作品之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
如在学习《黄河大合唱》时,教师事先备好课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那澎湃的旋律。诸如歌曲背后的创作环境如何?创作者的情绪如何?节奏变化力度是怎样的?乐器的使用又是怎样的?听这首歌曲到时候你被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所笼罩,等等,一些简单的问题,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发挥他们的审美功能和感性认识,获得初步的音乐体验。在倾听音乐作品的同时,教师可以一边做出缓慢细致的讲解,一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受乐曲元素。
3.强化学生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敏感度。
音乐主题是音乐构成的核心。欣赏音乐时,首先应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乐曲的主题上,一边哼唱,一边记忆乐谱,重视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的变化,丰富自己的音乐词汇量。其次,要学会辨别音色,学会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不同的乐器特征,提高音色辨别能力。最后,要重视音乐结构分析和整合。通过乐曲之间的前后呼应,疏理乐器节构,辨析乐曲主题。只有这样,学生与音乐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心有灵犀一点通。
4.完善音乐教学方法,开展多元音乐教学
音乐教师担负着培养音乐人才的重担。在日常教学中,应借鉴西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经验,不断充实教学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完善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将理论知识与音乐体验相结合,既注重多元文化音乐概念的介绍,又突出强调各具特色的音乐实践欣赏。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演唱、乐器弹奏、即兴表演、改编等方式再现音乐情景,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的感性认知。因此,高校音乐教育要合理安排中国音乐和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比例,增设中国音乐史、少数民族音乐史等课程,传授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古典乐器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思想上要站在世界高度,高屋建瓴地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整体分析,尊重理解不同的音乐体系和音乐种类,正确处理欧洲音乐、亚洲音乐、非洲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的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汉民族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间的关系,广泛汲取音乐精粹,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注入新活力。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音乐并不是固定无形的东西,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表演的形式存在的。音乐表演能力考察表演者的实践运用能力、技巧掌握程度、感情表达能力,等等,是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侧重加强对学生表演能力的指导。学生首先对作品内容、创作环境、表达意图做一个初步了解,然后进行自主发挥想象,使自己的音乐体验与作品的感情色彩融合在一起;最后,完整、全面地把作品表演出来,呈献给观众一份视觉大宴。这样,既开阔了表演者的音乐视野,提升了表演者的审美能力,又传播了美,刺激了欣赏者的审美细胞。
6.开展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
艺术必然是饱含感情的,没有感情的作品也不能称之为艺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感情色彩浓郁、情感表达炽热的优秀作品,强化学生的情感开发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作品内容、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准确定位作品的情感所在,深切感受歌曲的意境表达。
课堂气氛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尤其是像音乐这种依靠审美水平和理解力的学科,活泼严谨、真实生动的课堂气氛是非常必要的。音乐教师通过自身知识,引导对于现代化多媒体工具的运用,要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呈现完整真实的音乐故事、作者身世、时代大背景、音乐中蕴含的细致氛围和人物情感。如在讲授我国经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更要注意从歌曲的原型——诗歌入手,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依次展现张若虚笔下的淼淼流水、袅袅青烟、潋滟光波和汀上白沙。学生在视觉器官的刺激下,会自然而然地幻想作者张若虚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美妙意境和浪漫氛围。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的情感,需要音乐教师的引领、指导和熏陶。同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有不同的获得。在音乐学习中由于理解能力、鉴赏水平、人文素养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未必完全相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后,要适当地指导他们进行知识交流,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感觉,重视学生的总结。这样,可以深化对作品内涵的认识,使学生的体验获得升华。音乐教师则应探索如何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职责所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林丽珍.声乐教学应重视音乐审美[J].新余高专学报,2006,11(04).
[2]郑华,熊友军.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22(01).
[3]宋冬菊.关于体验式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