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人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

2013-04-29 00:44刘晓红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育人模式基础教育

【摘 要】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全人教育”思想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基础教育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全人教育 基础教育 育人模式 改革

随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将全面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回顾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肯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当正视存在的不足,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我们的育人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全面转换育人模式,已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一、传统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育人模式就是以“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题的,因此课堂教学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在高考的压力下,考试就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方式,而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也就成了知识传授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这种应试教育的规范化,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正趋向于大工业流水线式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主动精神和创新激情,这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已经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仍然无法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阴霾。

传统育人模式除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过于功利化等不良现象外,还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弊端。而教育目标过于狭隘,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则是其最大的弊病。因为传统的育人模式主要关注的是智力开发,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升学是其唯一目标。因此,教学的内容侧重于与“应试”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应掌握的其他知识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在传统育人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淡漠、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和行为模式功利主义明显等现象。另外,由于学生长时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缺乏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身责任的正确认知,因而极易造成其“脱离社会”的严重后果。

教育应当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而绝不是知识的“传输带”。传统的育人模式把学生视为教育这台“机器”上的“零件”,这样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便被埋没和忽略了。因此,我们应当把目的和手段再颠倒过来,使教育回归人自身,回归人的生活,这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出路所在。[1] 而面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的现实,要从深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就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认识框架和组织体系,而必须以全新的“全人教育”观为指导,转变育人模式,更新育人理念。

二、“全人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价值

“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思想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种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的宗旨就是“用教育来完成人的灵魂塑造,用教育来造就一个好人、大人、能人、完人,而不是坏人、小人、庸人、畸人,使人走向全人,并进而造就一个美好的社会”。[2]“全人教育”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全人”,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完善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工具的人、是完美的人而非残缺的人。从内涵来看,“全人教育”首先讲的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的传授、灌输与获得,它更多地指向的是人个性的全面发展。[3] “全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一场教育目标的革命,其主要的贡献则在于纠正了近代社会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存在的机械化与功利化倾向,是对现行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政策的再反思。这与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育人需求不谋而合。

首先,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曾经说过,如果说科技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发动机”,那么人才就是这个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而在人才的具体标准上,当代社会不仅要求其必须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 也就是说,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综合素质,需要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全人教育”理应成为我们当今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其次,从基础教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来看,《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因此,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帮助社会公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当代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价值多元的时期。市场化改革所引起的利益格局调整是当前我国价值冲突最深刻的根源。与此同时,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外部冲击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不但要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更要担负起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基础教育必须以“全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功能,纠正“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将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从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来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只有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去进行,才能达到既定目的,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因此,教育目的与任务的贯彻、教育过程的组织、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教育组织形式的规划、教育环境的建设等都应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全人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人”的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是一种整合以往“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形成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5] 因此,它是对传统育人模式中重“才”轻“人”、忽视人的主体性和教育发展观的“实用主义”育人观念的有力否定。在基础教育中引入“全人教育”的新理念,有利于从思想认识层面根治“应试教育”的顽症。

三、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改革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一系列困难,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的《 全人教育宣言 》提出了“全人教育”的十条原则:为了人类发展的教育,欣赏每位学生的特色,重视人的生活经历,实践全人教育,教育者的新角色,学生选择专业、学科和学习过程的自由,体现合作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培养地球公民,培养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人,注重精神教育。广大教育者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全力推进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改革。

1.转变观念,坚持育人为本

“全人教育”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培育。1996年4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报告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人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以人为本、“全人发展”教育思想的精髓。小原国芳也认为:“所谓传道,是指伟大的人格对人格的接触而言,此外别无可以替代的方法。”[6] 因此,深化基础教育育人模式改革,全体教育者育人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基础教育从教者应当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探寻教育活动的“育人”本质这一真谛,从以传授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上来,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自主自觉、优化而和谐发展的健全个人。

2.改革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的传授以教师的“课堂灌输”为主,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与“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观相悖。贯彻“全人教育”,就必须改革授课方式与方法。笔者认为,实施“全人教育”,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矛盾。

一是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教育的整体目标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就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本着更新观念、加强专业素质、提高理论水平、培养研究能力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全人教育”内潜性、整体性、稳固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丰富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所学知识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笔者以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去组织和掌握自己的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以发展他们各方面的才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也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从教者应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僵硬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体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人”。

3.强化意识,推动公民教育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要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及为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理念。教育既要培养‘个体的人,又要培养‘国家的人和‘全球的人。”[7] 因此,“全人教育”必然要求在我们的教育中必须涵盖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一般要求。为促进民主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他们不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且还要具有高雅的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尤其是人文素质。但是,过去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而且我们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对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的民主品格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注意,反映出一定的保守主义价值取向。这同样不符合“全人教育”观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当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培养他们形成现代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4.注重实践,促进全人培养

教育的目的是让个体经由经验自然而健康地成长,而不是借助有限的、割裂的、预先编制好的“课程”来汲取知识和发展智能。[8]“全人教育”理论也认为,思维和学习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提供一个整体框架来理解和学习具体的知识。而如果离开知识背景,所习得的知识也会是毫无意义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给学生提供背景,“在整体的背景之下,学生在各种知识和现象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9] 为此,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应进一步重视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构成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更是学生成长的履历和生长点。学生在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我们要“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中,在所有教育环节,都要让学生有机会认识社会,知道自己的责任,树立远大理想”。[10] 所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常态,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诚然,基础教育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也是一项牵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方可取得成功的战略性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在现存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下,“全人教育”及其培养目标还可能是一种不会完全实现的理想,但又是一种不能放弃的理想追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借鉴“全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本土化的“全人”文化传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单位: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 南通,226001)

参考文献:

[1]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2]胡美山.走向全人——和谐社会的教育构想[J].当代教育科学,2005(9).

[3]高青兰.试论我国基础教育确立全人教育观的必要性[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刘晓红.国际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5]彭香萍,莫怏.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J].求索,2006(12).

[6][日本]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卷)[M].刘剑乔,由其民,吴光威,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尹后庆.为青少年学生架起迈向未来社会的坚固桥梁——上海基础教育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思考和举措[J].上海教育科研,2009(1).

[8]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

[9]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10]朱慕菊,余慧娟.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录[J].人民教育,2011(18).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育人模式基础教育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