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及教育启示

2013-04-29 12:39黄鸿李雪平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启示儿童

黄鸿 李雪平

【摘 要】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们通过角色期待、抚养方式、游戏互动等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和性别角色的恒常性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儿童自我概念、未来婚姻观和社会归属感等性别角色的内容发展,应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利用社会支持等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正确形成。

【关键词】父亲参与 儿童 性别角色 启示

亲子关系被公认是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早期研究多关注单一的母子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父问题导致儿童心理问题增加,这才引起研究者对父子关系的重视,由最初注重探讨父亲缺席的影响逐渐扩展至其他方面。研究表明父亲角色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人际关系、性别角色、道德发展、认知发展等方面均有重大影响。近年来,这个领域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探究父亲参与在儿童性别角色正确形成中的作用意义重大。

一、性别角色与父亲参与

性别角色形成是指儿童形成与自己生理特征一致、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1] 性别角色包括性别角色概念和性别角色知识两个方面。性别角色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与评价,它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人格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形成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性别角色的认同,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二是性别角色的稳定性,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认识不受年龄、情景等影响;三是性别角色的恒常性,指儿童对性别认知不受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影响。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的认同的产生早于性别角色的稳定性,性别角色的恒常性出现最迟,大约到9岁儿童才能够用言语解释性别的稳定性和恒常性。性别角色知识是指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心理学对父亲参与的定义一直模糊,直到Lamb首先提出父亲参与的概念模型。他将父亲参与划分为三个维度:投入(engagement)、可接近(accessibi- lity)、责任(responsibility)。[2]“投入”指父亲投入精力照顾儿童,“可接近”指可用性,“责任”指父亲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并承担抚养义务。之后,Dollahite等提出七种“父亲工作职责”[3],在Lamb的基础上扩大了父亲影响的维度,后来Hawkins又将此维度扩充至九个。[4] 更多研究者发现父亲参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开放性的。父亲参与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二、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

父亲参与理论指出父亲通过给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对儿童承担抚养义务,与儿童互动游戏等方面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意义重大。

(一)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过程

1.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性别角色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弗洛伊德认为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有重要影响。[6] 他认为性别认同期男童因恋母情结形成“阉割焦虑”,女童则因恋父情结形成“阳具妒羡”,因此父亲要在儿童生活中扮演最有力的角色,使其在恐惧和激励的影响下向同性父母产生认同,进而缓解内在冲突。冲突的顺利解决促进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戈尔德温研究一例双性人案例后认为性别认同是抚养方式造成的。[7] 当一个儿童同时具备男女双性性别特征时,抚养人的态度决定此儿童的性别认同方向。一旦父亲缺席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男童、女童都会受到母亲强烈女性特质的影响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性别认同。孔德里还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性别行为有比母亲更强的期待 [8],这种期待会阻止“不合适”的性别举动,使其形成社会接受和称赞的性别认同。可见,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平衡。

2.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稳定性的发展

性别角色稳定性指儿童对自己及他人的性别认知不受年龄、情景等影响。心理学家Paquette等认为父亲通过游戏互动中的肢体接触和行为奖惩影响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 [9],在游戏中父亲会严格按照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要求儿童(尤其要求儿子)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否则就会施加惩罚。[10] 这样,通过在模拟场景中游戏,儿童能分辨不同性别代表的社会意义,并通过父亲有意识的强化获得稳定的性别角色认知。另外,儿童与父亲游戏会产生心理安全,对父亲形成强烈的心理依恋,这种依恋能使儿童摆脱情绪紊乱,避免性别角色认知失调。并且儿童倾向观察父亲的行为,并将其复制内化成“自己”的性别角色知识。所以,父亲通过提供安全依恋,在游戏中按社会标准惩奖性别行为是儿童性别角色稳定性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3.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角色恒常性是指儿童对性别认知不受外表(发型、衣着等)和活动的影响。研究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性别角色恒常性的发展。[11] Emmerich等对几百名4~7岁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进行性别恒常性研究 [12],发现在6~7岁儿童中,分别只有16%和25%的被试具备性别角色恒常性。社会分工决定儿童抚养由父亲提供经济支持,保证家庭能够良好地运行,因此父亲是儿童性别角色恒常性发展的保证。另外,科尔伯格提出了“性别图示”概念 [13],他认为儿童在各个阶段的性别角色认知都与家庭密切相关:家庭角色完整、父亲参与度高的儿童较容易获得性别图示知识,从而正确界定自己的生理性别,建立对性别及相应行为的认知,并能规范和评价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性别角色标准。如果父亲缺失或参与度低,儿童性别图示便很难形成,性别角色的恒常性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内容

1.父亲参与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身以及“我是谁”持有的观点。[14] 自我概念可分为存在自我、绝对自我和私有自我。存在自我指将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全部感觉,将个体变得独一无二的信息。研究发现性别角色通过影响人格发展任务影响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15]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儿童在1~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自主与怀疑。父亲缺席或参与程度较低会导致儿童性别角色不能正确发展,儿童自主与怀疑的发展任务无法完成,不能对自身产生准确的认知,不能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没有探知自己能力和喜好的欲望,即儿童无法形成正确的存在自我概念。因此,性别角色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父亲参与与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紧密相关。

2.父亲参与影响儿童未来婚姻观的形成

在童年期享有更多父爱的儿童,在中年期会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婚姻质量、家庭外联系)。[16] 研究发现在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男童的男性化品格不是很明显,而在自卑、攻击性等负面个性品质方面更明显。[17] 这些个性品质不仅影响儿童的择偶标准,也会影响其未来的婚姻关系。而父亲对女童婚姻观的影响更深远:[18] 女童的性别角色形成不仅与父亲的男性化有关,而且还与父亲对女童模仿母亲、参与女性活动的赞扬有关。这种赞扬直接影响女童未来婚姻的要求。谈到父亲对女童的影响,美国心理教育学家尼金·玛洛娜女士还指出,当女童进入青春期后会把父亲作为生活中关系密切,甚至最重要的感情联系纽带,父亲的言行举止是女童的“明镜”[19],女童成年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多受早期父女关系及父亲独特行为的影响。尼奇海斯和苏奥雷尔通过阐述案例认为,多数女人都相信未来丈夫是代替父亲保护和供养她们的。[20] 她们倾向寻找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习惯癖好、经济地位与父亲相近的异性。所以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没有在性别角色形成后暂停,继续影响着儿童未来婚姻观的形成。

3.父亲参与影响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获得

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儿童不仅能理解性别蕴含的社会意义,而且也能习得与自身生理特征一致的性别行为范式,此类儿童的性别行为因符合社会期待而获得认同反馈;而因为父亲缺席或参与度不够没有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儿童,由于不符合社会期待会被社会评判标准否定和拒绝。这类儿童失去社会认同,对自身的认知产生混乱,无法对所处社会产生归属感,集体安全感缺失。父亲参与影响儿童社会归属感还体现在父亲为儿童提供榜样支持,父亲的言行是儿童早期与社会互动的基准,此环节缺失也会导致儿童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被动、没有预见性,在失去标准和支持的情况下减少与社会互动的频率,不利于儿童社会归属感的获得。

三、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教育意义

父亲独特的教养方式、性别特征、思维方式和社会角色等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随着性别角色社会化程度加深,父亲身上的统治力、权威性和生存能力又会帮助儿童掌握社会规范,获得良好的社会反馈。因此,父亲、家庭和社会都应通过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增加参与程度,利用社会支持等途径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习得性别角色知识

父亲应重视自身参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树立与时代相符、能促进儿童性别角色正确发展的教育观念。帮助儿童与社会互动交流使其习得健康的性别角色知识。另外,家庭成员尤其是妻子要关注丈夫参与的程度和频率,帮助丈夫提高参与子女教育的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儿童习得正确的性别角色知识。

(二)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加速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角色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中父亲扮演的角色是玩伴,主要的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通过游戏儿童会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对陌生环境产生信心和勇气,与社会交流机会越多,程度越深,越能加快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所以父亲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寻找与儿童相处的机会,增加亲子陪伴互动时间,加速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三)注重社会支持,巩固儿童性别角色形成

儿童正确性别角色的形成并不是单个人或家庭的事情,社会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家庭、社会的共同引导支持,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会不全或延迟。没有社会强化,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会出现波动,无法稳定。但从父亲参与角度考虑现行家庭政策,发现在这方面缺少一种像支持母亲那样支持父亲的政策。社会应当意识到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指导父亲学会如何与儿童有效地相处和互动,巩固儿童性别角色形成。

【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C12E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9)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Lamb,M.E.The father?蒺s role:Applied Perspec- tives[M].New York:Wiley,1986.

[3]Dollahite D C,Hawkins A J.Generative fathering:Beyond deficit perspectives[M].Thousand Oaks.CA:Sage,1997.

[4]Hawkins A J.The Inventory of Father Involvement:A pilot study of a new measure of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Men?蒺s Studies[M].Harriman:Winter,2005.

[5]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六卷)[M].吉林:长春出版社,2010.

[7][8][16][20]海斯.心理学导论[M].爱丁,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Paquette D.Theorizing the father —child relation- ship: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J].Human Deve- lopment,2004(4).

[10]David R.Shaffer.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 ment.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 any,Pacific Grove[M].California,1988.

[11]范珍桃,方富熹.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

[12]Emmerich W,Goldman K S,Kirsh B, Sharabany,R.Evidence for a transitional pha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J].Child Development,1977(2).

[13][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严瑜.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作用[J].父母必读,1996(11).

[17]Franz,McClelland,and Weinberger.A model of father?蒺s involvement in child care in dua1,earner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8(13).

[18]李丹,崔丽莹,岑国桢,陈欣银.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4).

[19][美]尼金·玛洛娜.给孩子更多的父爱[J].父母必读,1993(6).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启示儿童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