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化学计算部分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的知识点,也是学习化学的分化点。许多学生因为对化学计算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导致化学学习兴趣的减弱甚至丧失,造成学习的退步。
在解题的众多技巧方法之中“差量法”是一类最简便但是对初学者而言较难理解掌握的解题方法。下文就是笔者运用“差量法”在解题时的心得体会小结。
一、“差量法”适用的情境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是纯量且反应前后质量不等时。
2.反应物为纯量但未全部参加反应,生成物为混合物的质量或反应物为混合物的质量,生成物为纯量但不是生成的纯量且反应前后质量不等时。
综上所述,如果题中所给各物质质量由于不是纯量或不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纯量以及不是生成物的纯量而不能带入化学方程进行相关计算。
3.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为气体时,如果反应前后体积发生变化,此时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寻找出“差量法”解题决难题。
以上三个方面是使用“差量法”解题的情境,根据题干所给的信息具体分析题意,找到“差量法”的切入点。
二、“差量”的寻找途径
1.固体物质反应“差量”的寻找
(1)如果物质间反应有气体生成,一般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气体的纯量。
例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6g,加热制氧气,待完全反应,冷却后称量,得到11.2g固体物质,计算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后面的问题省略,下面各题类似)
差量寻找:由于题中所给各量均为混合物的质量且不能换算成纯量,所以不可以带入化学方程,通过对质量前后变化分析,生成固体质量比反应前减少的原因是失去了生成O2的质量,这样就找到了物质的纯量,mO2=16g—11.2g=4.8g,即可顺利完成计算。
(2)如果物质间反应无气体生成,这种情境下应紧紧抓住化学方程式中固体物质分析,从固体物质的化学式比较得出固体物质增重或减轻的原因,因为造成物质质量增重或减轻的量并不是某种物质的质量,而是某种元素的得失。所以在化学方程式后应加一项△m ,用△m和其它物质列比例进行相关计算。
例如:现有Cu和CuO的混合物10g,通入足量的H2加热反应,待固体全部变成亮红色后停止加热,至试管冷却后称量固体质量为9.6g。试求: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
差量寻找:题中所给的质量10g为混合物的质量,9.6g虽为纯净物Cu的质量,但不是生成物的纯量(其中有一部分质量为反应物中未反应的Cu的质量),所有均无法带入方程计算。从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分析,固体质量减少了,造成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CuO反应中生成Cu失去了结合的氧元素,因而质量减少且减少的质量实质上就是失去氧元素的质量 得△m=80—64=16
2.固、液反应中“差量”的寻找
(1)有气体生成的固、液反应
此类题中差量的寻找较为容易,通常反应前后质量的差值是因为生成的气体逸散造成的,因此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生成气体的纯量。
例如:取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3.6g,与质量为73g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82.2g的溶液。计算:
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
差量寻找:通过前后的质量之差得出:mCO2=13.6g+73g—82.2g=4.4g
(2)没有气体生成的固、液反应
这种题型一般能分析出固体质量反应后质量变化或溶液质量变化,对于固体质量的变化通过固体的溶解和固体的析出附着寻找差量;对于溶液质量的变化则要通过溶液的进出量来进行分析。固体反应物因反应进入溶液成为进量,生成固体不溶物从溶液中析出而成为出量,二者的差值即是我们所寻觅的差量。
例如:将铁片放入100g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片取出。溶液的质量为98g。求:生成铜的质量?
差量寻找:这道题如果没有认真思考,很容易认为由于溶液质量减少是由于铜的析出确认铜的质量为2g,而实际上,溶液的质量减轻是因为进入溶液的铁的质量小于从溶液中析出的铜的质量使然。所以溶液质量的增重△m=64—56=8,然后根据找到的差量和实际质量差和待求量列比例计算。
3.气体反应物的“差量”的寻找
气体差量的计算要用到阿伏加德罗定律,主要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利用化学方程式中各气体物质间的分子数,计算出反应前气体分子总数和反应后气体总数的差值,得到体积的差值。
例如:已知同一状态下,分子间的分子个数比等于气体间的体积比。现有CO、O2、CO2 混合气体9ml,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时,体积减少1ml……
差量寻找:
通过计算的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体积,使问题迎刃而解。
4.液体物质反应的“差量”的寻找
液体物质间反应因为生成气体或沉淀而使溶液质量增重或减轻,利用反应前后质量差值,就能算出气体或沉淀之纯量。本文就不再赘述。
总之,解题方法各种各样,可以说解题多法,但贵在得法。通过本文,希望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差量的推导,跨越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取得学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