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支点

2013-04-29 07:00扶娅君
西江月·中旬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

扶娅君

【摘要】如果说中国革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基础,那么,一个政治特区延安,一个文化特区桂林,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支点。通过延安这个支点,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能不能进入民族文化,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需要中国文化自身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个发展取向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化”话语的催生、争鸣和演进。而这个变化又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影响下,纠正新文化运动概念化、公式化的偏向,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中国化。伟大的抗战实践造就了桂林文化城,又以巨大的历史伟力把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成果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结合起来,延安和桂林又是暗合的、互动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桂林文化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是时下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关的论文、著作大量涌现。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利于统一全党思想,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有利于增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通过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再由全党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建设意义。但时下许多论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的理解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偏颇: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忽视或很少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而这种偏颇又直接影响到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忽视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忽视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偏颇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大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既是中国革命实际运动的必然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必然。长期以来,一般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视角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而忽视了它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支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现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虽然这是我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实际上,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在延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迎来了一次高潮。

延安时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历史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深化教育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首先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并在得到认同、接纳后逐步向工农大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身体力行,艰辛努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毛泽东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干部群众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以学术中国化为先声

延安时期, 抗日战争的爆发重新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和心理结构, 强化了民族意识, 唤起了传统文化的复兴。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向, 学术研究风气也因此有了重要变化, 出现了提倡学术研究“中国化”的主张,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于像过去那样专注于介绍西方学术,而是希望建立中国自己的学说体系。以此为端,颂扬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国化”思潮逐渐成为延安时期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代替了曾经流行的“全盘西化论”,成为文化发展主流。“中国化”思潮,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极其广泛,深刻反映了延安时期特殊的时代精神,它不仅是文化精英的思想主流,也是中国人普遍的精神趋向。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联合战线”,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重新评估中西文化”。以“学术中国化”为契机而推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继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改造中国社会而掀起的一次新的启蒙运动”, 这场以“学术中国化”为先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根本指向的新启蒙运动,对“中国化”思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最终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有力传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打下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推动了一大批青年走向革命。

3、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批评党内一些同志把自己的祖宗忘记了;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他提议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942年2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说,党所需要的理论家,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被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成绩就越大。一周后,毛泽东又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出版局召开的党内外高级干部以及从事文化工作、研究工作、编写工作的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通过整风运动使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深刻认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了关键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支点

桂林文化城是指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之后至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这一历史时期的事情。当时桂林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杭日的文化事业相当繁荣,文学艺术教育相当发达,其规模超过它的任何一个时代和当时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桂林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与量有一个时期都占全国第一位。”所以桂林被誉为文化城。

桂林抗战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近现代民族解放斗争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据统计,抗战时期国统区桂林虽仅有30万人口,但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战斗过的知名作家、艺术家和其他学者就有1000多名;先后在桂林创刊和复刊的报纸杂志将近200种;在桂林开设的书店、书局、出版社有200余家!出版的文艺书籍有上千种;文化演出团体60余家!10多个剧种同时上演,群众性的歌咏会,诗歌朗诵会,街头诗画展盛况空前。

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领导革命人民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它不仅在中国现代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而且在全国抗战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亲身经历过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的千家驹说:“若从某种意义上说,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重庆”。杨益群先生说:“桂林抗战文学‘是抗战文学凝聚点,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鼓舞人民的抗战信心,推进新民主运动和新文艺运动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桂林抗战文化弘扬了爱国民主精神主旋律,极其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抗战、全民族抗战

随着战争的推移,桂林逐渐承担起抗日文化运动中心的责任,党正确地分析形势,看到了在桂林建立抗日宣传据点的战略意义,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在桂林部署了重要的文化力量,他们以笔为武器宣传抗日在“文人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下,文化人士纷纷走向街头,走向部队、农村,进行抗战演讲,举行群众歌咏活动、抗战音乐会。1944年2月到5月,桂林隆重举行西南戏剧展览,将桂林抗战文化推上发展高峰,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西南剧展后组建了桂林文化界抗战工作协会和文化抗战队,举行了扩大抗战动员周、国旗献金大游行,为保卫桂林抗战文化城,为全民族抗战到底做出了重大贡献。

2、桂林抗战文化为全国各地抗战文化发展提供了榜样

桂林抗战文化城发达的出版业和众多的文化人,将心血凝成的精神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不少作品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这些书籍有政治文化思想读物,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艺作品。展示了人类进步文化的一个血的浸润和血的灌注过程。如巴金的散文《在广州》《桂林的受难》《桂林的微雨》《先死者》《轰炸后》等,夏衍的通讯《在废圩上生长的》,艾芜韵的散文《桂林遭炸记》,戈衍棣的散文《桂林的毁灭》,郭沫若的诗歌《罪的金字塔》,艾青的《死难者的凰像》,邹绿芷的《丑恶的硒像》等。这些作品弘扬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宁死不屈的战斗意志,表达了反对法西斯的决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支点的暗合与互动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大举侵略中国。国难当头,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的新时期。桂林抗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灌注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先进文化的努力与火热心血,中国共产党通过严密的组织系统,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一系列抗战文化活动,为桂林抗战文化提供了先进的文化思想理论和人才资源,整合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抗战文化力量,团结了广大的爱国民主进步人士,提升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抗战时期,桂林政治环境优于重庆,交通方面长于昆明,经济环境好于延安,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它能逸出重庆那种激烈的政治变动的中心”留出比较民主的政治空间“吸引从上海、武汉、广州、香港等沦陷区来的大批文化人”出版大量的抗战文化书籍“组织多种形式的抗战文化宣传活动”使桂林成为文化思想重要的交流地和集散地。许多外地编撰的书籍送往桂林出版。如《国文月刊》由昆明的西南联大编辑,《新音乐》由李凌等在重庆编辑,《文艺战线》由周扬在延安编辑,《抗敌》由新四军抗敌社在华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编辑。桂林抗战文化凝成的精神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各地,不少作品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有力地支持了全国抗战工作的开展。而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为了加强根据地的思想文化建设,党中央组织上海、北京等地的党的思想理论骨干、作家和文化人到延安,1937年10月,李初梨、周扬、艾思奇等由上海到达延安。随着文化人的到来,延安的文化工作不断加强、展开。

“新文化的中国化”,在1937~1938年的延安文化界已成为一种共识。1937年11月,延安《解放》周刊第23期表署名为“从贤”的长篇文章《现阶段的文化工怍》。该文对“抗战对文化的影响”、“现阶段的文化运动的任务”和“目前文化运动的内容”三个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文章正确提出,现在的文化应是民族的、民主的和大众的。在阐述“民族”的内容时,从贤说:民族的文化是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五千余年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成果,要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把它发扬光大,要启发民众抗战的伟大力量。他尖锐指出:“过去的新文化运动,外国的气味实在太重了,这是它不能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原因。”他认为,要使文化运动真正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的文化运动,就“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论是从外国文化中接受过来的,“然而不是生吞活剥的简单接受一个死东西,而是把它种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它适合中国的气候和营养条件”。文章首次提出,文化运动要真正做到大众化,就必须中国化,中国化是大众化的深入所要求的。

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的文化人在总结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已从不同视角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中国化问题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问题。这是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了解了这一文化背景,我们就能更全面理解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就能认识到时下许多人只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忽视、甚至不讲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是何等片面。

【参考文献】

[1]张立慧.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40.

[2]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J].认识月刊(创刊号),1937.

[3]艾思奇.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J].艾思奇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1:552.

[4]张申府.五四纪念与新启蒙运动[N].北平新报,1937-05-2.张申府文集(第1卷) [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92.

[5]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A].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61.

[6]从贤.现阶段的文化运动[J].解放,1937(23).

[7]李初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J].解放,1937(24).

[8]广西文史资料(第12辑):54.

[9]广西日报.1943-9-8.

[10]江涌.中国要说话,世界在倾听—关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J].红旗文稿, 201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
到延安去
1940年代 奔向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