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亮芳
课改专家余文森教授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学指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教学。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我终于明白,要想在历史教学进度紧、课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只有向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而课堂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老师的备课。因此必须在备课这一环节狠下工夫,使之贴近学情、教情。
一、做好专题整体备课
这既是由新课程模块和专题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也是高中历史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的模块教学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要求甚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通览教材之后要花气力认真搞好专题整体备课,以专题为单位,前联后挂,从宏观上明确各专题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然后根据专题中各课的特点,围绕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流程,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实际情况,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新课改下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和途径,寻求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最佳效益的途径,形成最优化的备课稿。
二、巧用“课前提示”与“专题小结”
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的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有的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去思考,去领会。总之,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有利于教和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提示的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人民版的新教材在每专题后都有一个“专题小结”,该小结以图表的形式对该专题的知识结构加以整合、概括,强化学生对整个专题知识结构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完该专题后对整个专题进行梳理和复习。笔者认为每上完一专题后都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引导学生去整理,去感悟,明白专题内各节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知识的深化和升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以课标为基准,合理调整教材
新课程提倡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整合教材不是简单“凑合”,而是有机“重构”,是将教科书的内容和教科书以外的相关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有机地增减取舍,重组再织。首先要重视同一模块内专题的整合。如通过对必修一教材专题1,3,4,8中相关内容的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探讨中国政治发展史;通过对专题1,6,7相关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对比中西古代政治的不同特点。其次应注意不同模块间的整合。如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贯通;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相互参照。另外备课时应该根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损益”。如第一专题第四节中除了“重农抑商”要详讲,其他几目录可以让学生看看,了解就行,但应该详细补充“海禁政策”的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整合,使得整堂课思路清晰,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融汇贯通,构建出体系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展现课堂的高效性。
四、注意初、高中历史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尽管初中、高中的历史学习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所以教师在备课是应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最好能把初中三年的历史教科书借来看看,了解初中生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储备,这样上起课来比较有的放矢,不但能省却很多重复劳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甚至激发更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更新课堂的教学方式
历史课一般是在上午第四、或下午第一、二、三节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时间上。学生们经常处于焦灼地“等待着下课,等待着吃饭”的情绪之中;下午的第一节课则非常容易出现我在台上独舞,学生上下眼皮打架的情况。而且新课标要求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以及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课堂的教学方式. 常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探究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情境重现法、辩论法等等。教师应根据课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特别要注重设置有效的教学情景。有效的情景教学要强调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设置情景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如学习邓小平理论时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用音乐渲染情境,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在学习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时可以用幻灯片的形式,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神州飞船上太空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在学生惊奇,兴奋,感叹的氛围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课堂内还应重视课堂的学生活动形式。一般有: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根据课堂情况,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进行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六、备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
在思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时候,必然‘备学生。个人认为,“备学生,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才能备活课堂”。备学生一是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诸如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个性差异等。想一想,对于要讲的知识点来说,谁掌握起来快一些,谁慢一些?该怎样处理?谁上课爱举手发言,谁爱动脑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上课时愿意回答问题,而且新颖、不机械?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积极思考,在主动的思考中增长知识,体会成功的快乐?等等;二是了解班集体情况,诸如学生群体的学习风气、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纪律、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等。考虑授课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划分合作小组进行学习?哪些同学能带动课堂学习竞争的气氛?等等。
总之教师备课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宗旨,一切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有利于师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