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之际。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加强农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和教师所肩负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中学生;农村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成长、成人、成才的主要阵地,学校的教育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今广大的农村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如何加强农村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谈几点浅见。
一、更新观念,重视德育
我国从1997年就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但针对于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学校仍然存在重智轻德、教法陈旧、为师不范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和老师一味的想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导致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个人主义至上;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因此,想要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首要的不是方法和途径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
我省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一批“资教生”应运而生,每年都有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被选派到农村乡镇中小学任教。给农村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不仅提高了我省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对更新农村学校的陈旧观念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农村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当前,在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灌输为主,学生都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无条件的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这样的显性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反而会让这些处于社会转型期中、可塑性大、内心矛盾多、对外部世界变化敏感。独立意识强但辨别能力弱的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
因此,要注意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和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相比,隐性教育的效果常常要稳固得多,且更具有持久性,有些甚至会影响教育对象的一生。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他们的精神需要主要通过学习来满足,他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只有把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渗透和融入到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合力,更好的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能。为此,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社会中让学生去感受,渗透到实践中让学生去认知。首先,要开展社会实践和体验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德育实践活动,把德育过程建立在直接性、动态性、体验性基础上,使青少年在体验中学习、思考和领悟。其次,教师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能对教育对象产生心灵的震动和感染,是一种无声却最直接有效的隐性教育。再次,要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设立“语过天晴”心理咨询室,开通“倾诉热线”电话等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隐性教育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只有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使隐性思想道德教育收到预期效果。
三、辩证的看待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当前,在广大农村学校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的现象,致使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缺乏道德修养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任务的侧重点和活动方式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和活动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在不断的变化,并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或双方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而相互转化,所以要正确处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平等,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关系的本质特征,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准则。思想道德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强调平等地处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了解、沟通,它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更不是某种同情,他是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一种理性过程。思想道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理解是一种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共享,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精神共享,共享是两者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思想道德教育者要营造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氛围,引领教育对象去发现真理,追求真理从而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共享,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四、擅用榜样教育法
榜样所能体现或代表的先进思想,常常寓于具体事例之中,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正面典型往往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起到激励和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典型和榜样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具有十分直观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激励鞭策人们努力进取的直接动力,学校和教师要把握青少年对榜样的接收方式,榜样的形式和存在,是由于其某些事迹、行为的可示范性而存在,他们也不应再是面面俱到的“高、大、全”的完善和范式,而应是真实的、有血有肉,以使青少年学生从感性体验上升到情感上的认同,让榜样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任务。而作为农村学校,应该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建立新机制;注重实效,把青少年学生塑造成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陈华洲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简介:
石炎,男,湖北天门市,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