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提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其次可以利用“诵读”、“ 情感激发”、 “角色” 体验、“结合生活实际”、“电化教学”等方法进行德育。教师的个人行为也对学生发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关键词: 德育教育 语文课堂 诵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让德育深入语文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 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
第一,要准确结合教材特点。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第二,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德育内容。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二、 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德育。
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春》、《散步》等,教学时只需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因为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对文章的多次诵读中逐渐感悟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且有些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多次诵读中自然会领会其意。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要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之外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艺术珍品的完美形象,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这是某些讲解所达不到的功效。
三、 在情感激发中闪动德育的“火花”。
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不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的情感交流过程、理智碰撞过程、人格感染过程。
讲《珍珠鸟》一文时,我确定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让学生产生喜欢小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且知道无论是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都要靠相互的信赖。“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一开篇,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
四、体验“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这一方法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与表现,来体会其中的教育内涵,从中受到教益。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演课本剧。前者在课堂上更实用。角色体验法的效力在于“移情”。学生在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时,会把课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与自己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中的人物,与其共爱恨,再把课文中人物的崇高思想转化为自我的思想品质。这种“双向移情”活动,使学生完成了在学习中受教育的任务。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我们可以让多个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尽力表现每个人物的个性。学生在朗读中能较容易地体会到皇帝和大臣的虚伪、虚荣;骗子的狡猾与贪婪;小孩子的纯真与善良……学生分辨出了善与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五、要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思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本来就和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用课文中正确的思想观点,自觉地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己教育自己。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语文课中以文悟道,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论语〉十则》一文。文中讲了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见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果我们只单纯地讲这些道理,学生很可能觉得枯燥无味,不能认真听课,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果我们平时多了解、多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把这些真实的内容作为正面或者反面的例子用以配合我们的讲学,从而去佐证文中所讲的道理,那么学生不仅会觉得亲切,而且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最终接受作者对人们的教育。
六、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电化手段,通过放录像、幻灯、录音等创设一定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以收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三峡》一文時,教师剪映三峡山水中“连山”、“绝巘“、“绿潭”、“悬泉瀑布”等景观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三峡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山水录像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视觉扩展到三峡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
七、在教学中,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等,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方法。故此,只要教师深入钻研,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捕捉课文中栩杨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思想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