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政治文化对民主制度的建立有重要影响。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更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是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文化基础,而且有许多因素是建设稳定民主制度所必须的。
【关键词】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儒家文化;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不仅表现为一种制度模式,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文化形态。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体系。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维护本阶级所需要的政治秩序,必须要有体现本阶级意志的政治文化,并使之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研究首先起源于阿尔蒙德,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哲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它的隐含前提是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强制作用。
我们可以将政治文化准确概括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和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总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构成:
(1)政治心理倾向。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对各种政治现象所表现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反应活动。主要是人脑感应政治现实的一种主观表现,具有不系统、不稳定的特点。
(2)政治价值观念。它包括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态度、政治道德、政治信念等基本内容。它是人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体系及其活动所形成的标准,并由此而成为政治活动主体的政治行为的选择标准。在一定的政治体系中,总是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
(3)政治思想意识。它由一系列政治主张和政治目的、政治理想所构成。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见解,是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能动性反映。它在整个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哺育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庞大的帝国体系。支撑庞大帝国体系的政治文化基础,就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政治文化,即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一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视伦理。宗法血缘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社会政治关系充满宗法血缘关系,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因而政治首先服从亲情关系,政治的好坏也由血缘伦理来判断。
其次,社会政治秩序由礼来决定,礼是日常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礼是君子即上等人的行为准则,他们遵守礼,由礼管辖。而种田人是下等人,没有礼,此所谓礼不下庶人。君子和小人之分,无形的在人与人之间划下了一道界限,人不可能平等的参与政治生活,人的社会地位由权力地位来划分,以官为本,小人无权过问政治。
第三,重人治,轻法治。重人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准则,“为政在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等,就是重视人治的基本政治格言。而所谓法治,不过是把法律作为专政的工具而已。“圣君任法而不任人”,“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只是为了统治的便利,并且还需要圣君贤相来保障。法从来没有成为界定政治生活基本规则的立宪性的制度设置,不过是政治统治权术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即使最重视法律治国的统治者,也从来没有为政治生活的基本方面确立立宪性的制度规则,从来没有把政治生活纳入到规范的程序中去,更不用说把这种法治建立在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之上了。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强调个人修养和个人追求,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人格的完善。这一传统使得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非常有特色。一是它片面强调德性修养,抹煞个性,片面的把人生哲学变成政治生活领域的最高准则,抹煞政治生活中的正当的经济利益,讳谈个人的政治利益,把所有利益寄托在君王身上。二是把家庭伦理当作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片面强调忠孝,否定下级作为人的意义,取消下级的平等和独立的人格,从而强化了不平等的等级观念。
第五,民本取向。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重视天命,重视人的力量。天人合一的理想虽然依然尊重天意,但是承认人的努力更为关键,宗教神权不存在。这导致了中国政治中的民本思想。但是,民从来都是作为整体起作用的,作为个体从来没有因此而能够享有公民权,也从来不可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以个体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因此,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主性,但它实际上依然与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治术传统是一致的。它虽然重民,但否定了民众作为个体在政治上的自主和自决能力。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种整体主义的倾向。整体主义传统政治文化为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文化基础,所以,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成为民主制度建立的障碍。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也有许多因素是建设稳定民主政治制度所必须的。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
阿尔蒙德和维巴说:“为民主政治而奋斗的政治家经常致力于创立一套正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成文宪法,或者努力组织一个政党来鼓励群众的参与。但是,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的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赖于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撑一个民主的系统,不然,这个系统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由此可见,政治文化对民主制度的建立有重要影响。但一些西方政治家认为,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包含的价值观、信仰和政治行为模式与政治制度的特定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文化传统从根本上是不适合民主制度的,那么民主制度就缺乏文化基础;如果一个文化传统支持民主制度,那么民主制度就可以大行其道。简言之,就是只有西方文化才为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适当基础,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适合于非西方国家的。
确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专制制度的文化基础,与现代民主制度显然是相冲突的。比如,在当代中国政治现实中,重视人际关系,不重视法制建设,或者有法不依,权大于法,所有这些现象实际上都是传统思想的现代表现。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不利于民主的,因为传统儒家文化强调集体而不强调个人,强调权威而不强调自由,强调责任而不强调个人权利。儒家文化缺少个人权利抗衡国家权力的传统,而且认为个人权利是国家创造的。强调和谐与协作,不重视分歧和竞争。其核心价值是维持秩序和尊重等级,认为思想、集团、党派的分歧和冲突是危险的、不合理的。儒家政治文化把社会融化在国家之中,没有为自治的社会机构提供合法性以在全国的层次上抗衡国家的力量。在古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建立在天命之上,而天命又是根据道德性来界定政治的,权力就意味着道德,对权力的限制没有合法的理由。因此,由此看来,有着儒家传统的社会一直没有民主制度的长期经验。
但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并不见得绝对不利于民主,它不过是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有着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一样能够建设民主政治。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儒家文化对民主发展或许构成了障碍,但是这个障碍显然不是不可逾越的。他列举了三方面的理由:
首先,类似的文化论在过去并没有站住脚。韦伯和许多学者认为,有儒家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资本主义式的发展。但是从7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看到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因而认为儒家文化不阻碍经济发展,儒家文化也很难成为民主制度的永恒的障碍。
其次,儒家文化具有伟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各种思想、信念、信条、论点、作品和行为模式的十分复杂的综合体。在儒家文化中,它也有一些与民主相容的成分。在新的时代里,完全可以发挥这些与民主相容的成分,舍弃其反民主的成分,就像当年的清教和基督教那样,是完全可以建设民主的。
第三,即使一个国家的文化在某一点上构成民主的障碍,然而,从历史上看,文化总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一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信念和态度是变化着的。尽管文化中的主流成分会保存下来,但是,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会在前一代或两代人之间发生显著变化。在20世纪之前,中国一直信奉帝制传统,认为皇帝制度是天经地义的,但进入20世纪以后,民主意识实际上已经替代传统帝制意识而成为人们的主流政治价值了。
因此,儒家政治文化并不是建设现代民主的障碍,相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因素是建设稳定民主制度所必须的。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共抱负、向民众负责的民本思想、人文传统、法制资源等,都是现代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当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个体的政治自由和权力意识,强化个体的民主参政意识。通过系统的公民政治教育、市场经济实践的训练等政治社会化努力,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必然能够适应政治现代化,为稳定的民主制度提供政治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J].政治学研究,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