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群
前不久,有机会参加市“阅读教学观摩评优”活动。这次活动要求参赛选手都上阅读教材的第一课时,让我能目睹老师们教学风采同时,对有些老师的课堂导入也有些想法:有些过于冗长,用时不少;有些繁杂深奥,难以理解;有些图像音乐全上,技术成本高,难以操作;还有些苍白无力,索然无味……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怎样的导入才算好呢?用较短的时间,用较低的成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就是新课导入的好方法。经笔者尝试以下方法可以供同仁们探讨和借鉴。
一、质疑式导入
“质疑导入”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或课前预习产生的问题进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一边读课题,一边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孩子们纷纷提出:1.那个中国孩子是谁?2.他为什么要发出呼声?3.他的呼声是什么?我发现孩子们提出的三个问题对理解、感悟文本甚有帮助。如果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教学,教学目标目标集中,教学步骤简单,而且,问题来自于学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去探究,去解决的热情一定会很高,教学效果会很好。于是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去解决第一、第三个问题;然后我紧紧围绕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去品析词句。
课前布置预习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学生的认知能力、预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等存在很大差异,预习的效果就很不一样。如果学生能针对预习存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对问题进行整合作为新课的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游戏式导入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果老师能有效地利用游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入新课,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作文课和口语交际课常被老师们采用。
例如一位老师一堂作文课的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先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学生一听游戏两字就立刻沸腾起来,争先恐后地要到前边来参与游戏,老师从学生中选出五位。)
大家注意,老师扮老鹰学生扮小鸡,游戏时,你们不仅要注意观察游戏中的每个人的表情、动作,同时还要注意教室里的气氛和你们的心情。游戏开始,教室里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似乎担心会漏掉游戏中的每个细节。游戏结束,让学生回想刚才的游戏过程,并引导他们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情,然后写一篇作文。
这样的导入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解决了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
三、典故式导入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动人的故事、传说层出不穷,是十分可贵的资源,教师要善于加以利用,从中选取一些恰当的片段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赠汪伦》时的导入:
师:李白上过一次大当(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问:“上了什么当?”)这个骗他上当的人就是汪伦。汪伦是个隐居的人并不认识李白,但非常喜欢李白的诗。他从“李白斗酒诗百篇”中,知道李白爱饮酒;还从“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中,知道李白喜欢旅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并没有生气,而且和汪伦谈得十分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中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不是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用这种典故导入,引人入胜,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诗从故事中听懂了,诗句记住了,诗的意境明了了,学习的效果自然是好。
四、中心式导入
中心句段是文章点睛之处,如果能抓住中心句、段进行导入就可以少走弯路,直扑主题,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散文文本的教学最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导入。
例如教学《乡下人家》(人教版四下):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
师:作者说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景色,你们想不想知道乡下人家的景色到底怎样的独特、迷人?
生(异口同声地):想!
师:那我们就认真地来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乡下人家景色的独特、迷人。
这样就一石激起千层浪,读书的热情一下子就提高了,纷纷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效果好。
五、悬念式导入
在教学中,精心构思,巧设悬念,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因为所谓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迫切想获得结论,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状态。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这样设计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故事(学生马上打起精神,注意力特集中)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学生出奇的安静)可是故事没讲到一半,老师嘎然而止,这时学生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纷纷要求往下讲。于是老师抓住这一有力契机,不慌不忙地说:“听到这里,你们一定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完没完成造箭任务?周瑜陷害诸葛亮的阴谋有没有得逞?故事的结果到底怎样?欲知详情请大家看书”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文本中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维持心理平衡。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很多。比如:开门见山式、新旧衔接式……何尝不可。只要简单、易行、高效,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