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玮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精彩之处、语言经典之处去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能从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就应让学生细细品读文中那该有的韵味,将文中韵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一、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在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真令人缠恻。在引入课题时,我首先与学生交谈老北京所特有的韵味,并让学生欣赏《送别》这首歌,随着轻缓的歌声与老师的讲叙,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让学生敞开了心扉,儿时的一件傻事,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就把学生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接着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而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题,发现此课题是由三个意思不同、似乎没有太多关联的词组合而成。在学生的疑惑中,我趁势追问为什么作者把看似无关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呢?片刻交流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也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这三个词语展开联想,缩短了学生时空的“距离”,学生的思绪似乎回到了被作者苦苦思念的北平,学生身不由己地被带入情境之中。这样的情感导入,能把学生带进语言文字中去,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地去品读、鉴赏作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
二、在诵读揣摩中,体悟语言的魅力
众所周知,“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它不仅能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还能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在诵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在揣摩中体悟语言的魅力。
因此,当学生对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产生无限联想时,就要抓住时机,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然后放开声音自由地诵读,让学生反复体会、揣摩、领悟,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反复碰撞。接着指名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出了怎样感情?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体会读的韵味,享受读的意境。是啊,面对这样令人遐想的文字,怎能不津津有味地读呢?也只有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让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三、在圈点批注中,展现语言的魅力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与文本进行全方位的直接对话,引导学生在圈点批注中,展现语言的魅力。
当学生理解了作者有趣的童年生活后,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读读这些话,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并把引发你感受的词圈画出来,细细的体会,也可以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有疑问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而后指导学生写下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当然在此其间,教师还要让学生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浪漫境界中,在他们圈点评注中找到品读的乐趣。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彼此的收获,互相启发,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展现出语言的魅力。
四、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言的魅力
学习语文离不开品味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在品词析句中,诠释语言的魅力,常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领悟出作者表达的方法和艺术。
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学骆驼咀嚼”的片断中,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第4自然段,细细品味想象作者脑中的情景,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作者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骆驼?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特点写出来的?这些特点是从哪些词中流露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尤其要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味,体会“我”的傻样,让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再次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品读。整个教学环节,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诠释了语言的魅力
由此可见,让品读扎根课堂,学生对全课的学习内容才能回味无穷,语文课堂才能处处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相信,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时时都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