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013-04-29 23:32李伟
考试周刊 2013年50期
关键词:提高方法就业能力通识教育

李伟

摘 要: 大学生就业与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有密切关联。要摆脱大学生就业困境,高校应高度重视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就业能力 提高方法

在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就业环境的外部因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部原因。推进大学生全面顺利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高校教育与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各高等学校下设的各院系,在教学中普遍只注重本部所需的专业知识,而忽视以专业为基础的复合知识的教授,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方面,受高度计划性的制约,教师只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知识积累,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忽略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较少关注,这直接造成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低下。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生时一改过去只注重专业课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选人标准,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智商很高,却欠缺情商,缺少必要的待人接物能力和敬业精神。这种状况与新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大学生工作和成长都有不良影响,反映出高校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

虽然各高校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大学本科阶段实施通识教育。但严格地讲,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即是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的要求。

根据宗晓武等用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难易程度、是否已经实现就业两个指标衡量就业状况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证明学习成绩差异对就业难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许多用人单位发现,在校期间各项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却缺少必要的社交能力和敬业精神,而部分具有良好社交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学业常常欠佳。

二、高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做了具体明确的概述:“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美国高等院校协会对于通识教育所下的定义:“一种促进个人发展,开发智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的教育哲学,这种以接受重要问题的挑战、视学习方法高于具体学习内容为特点的教育可以在所有类型的大学或学院里发生。”通识教育的实施,必须通过多门课程共同作用完成。实施通识教育有助于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在我国,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导致大学教育普遍出现人文精神缺失、创新动力不足、素质结构失调的现象。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不能只传授专业知识。这些大学生从小学至高中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他们过多地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父母的呵护,承受挫折与打击的能力有限。

作为大学教育理念和灵魂的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简言之,即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注重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通过教学的整体优化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通识教育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博士说:“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在高等教育中应以体现通识教育目标为前提,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网络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评估学习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自律的品质,成为对自己、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人,培养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习惯。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

科学、合理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并使其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占一定比例,而且其课程内容不是各种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是由若干学科知识融合后重新编排的课程。“课程设置数量上要少而精。结构上要有延伸性”。扩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范围,提高学分,调整必修课的比例,最终形成一个科学、全面与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另外,细化就业指导工作方案,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充分加强校企间的实质性联合作用;搭建好人才供需平台。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注重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培养,应强化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高校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就业率,更应重视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脚踏实地,理性就业。

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还不够。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要使学生理解价值并产生热烈的激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拥有对美和道德上的善和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良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使大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的、广泛的、基本的知识和学习能力、专业转换能力、发展能力等。正如纽曼所强调:“大学应该致力于智力的培养和理性的发展,这种教育能培养伴随人一生的理智的习惯。如果一定要给这种教育指定一个实用的目的的话,那它的目的就在于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使他准备去胜任任何职务,去精通任何一门学科,并能在任何社会安身。而不是训练某种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人员。”

我对我校2012年和2013年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选择趋向,顺序依次为:有发展潜力、稳定的职业、符合自己兴趣、专业对口、合理的薪酬。由此可见,学校加强了通识教育和就业指导后,学生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找工作更看重对自我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不仅为工作的开端做好准备,而且为工作的变换做好准备。因此,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高校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宗晓武,周春平.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2,(1):98-116.

[2]杨德广.市场经济下加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J].上海高教研究,1997,(2).

[3][美]詹姆斯·杜德斯达.二十一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5]文辅相.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6,(6).

[6]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7.

[8]倪肠.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

[9]王生洪.通识教育:追求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7-10-30(10).

[10]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为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通识教育与学生的就业能力”(编号:20130106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提高方法就业能力通识教育
论有效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学院应重视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