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梦”实现路径初探

2013-04-29 20:33代云
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代云

摘 要 “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梦”是“中国梦”的缩影,也是与自身息息相关并引起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多维度探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和渠道,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上从“知易行难”到“知行合一”、在实践上从“学有所用”到“学以致用”,为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梦”构筑平台,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党和国家为中华民族勾勒出“中国梦”的生动轮廓,每个华夏子孙的理想和梦想融合成“中国梦”的共同底色,面对“蚁族”的出现、“蜗居”现象的产生,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不再有往日的“天子骄子”的优越感,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一份自己满意、能实现自我价值、有成长空间的工作便是大学生最大的梦想。

“就业问题”,社会关注、国家关注、高校关注、家庭关注;“就业难”也成为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就业梦”亦成为大学生心中的美好期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不断发展,本科生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从2003年的212万人到2012年680万人,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告: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积极、充分、合理就业,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目标、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与经济增长、人事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以及社会传统观念等密切相关,又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紧密联系。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出现源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我国整体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继而城乡、区域、行业差距拉大,产生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如社会环境呈现纷繁复杂状况、经济出现结构性矛盾等。

2、 教育发展与改革。从高等教育来看,存在诸如高校扩招带来的相对人才过剩、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具体实践脱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于就业观念的教育效果不强,高校的就业指导不到位或者缺失等。

3、社会价值观导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泛化,使价值观的功利取向与实用取向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社会价值选择导向出现偏差,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们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浮躁的学风在高校盛行,忽视了对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

4、高校人才培养。高校往往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专业外其他能力的培养,专业外能力往往包含更丰富、更深层次的内容,综合素质和能力正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内部因素

1、大学生缺乏自我深入剖析。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加之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往往使他们缺乏对自身全面的认知,就业之际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缺乏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导致就业中盲目自卑或者盲目自大。诸如个人理想信念动摇、择业功利化趋同化、攀比心理严重、就业意愿不强、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淡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欠缺等。

2、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约七成毕业生将在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就业。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岗位有限,大部分大学生将会在民营企业、边远山区、艰苦行业或者自己创业等。而当代大学生过分看重工作待遇, 择业功利化,强调个人主义,关注职业的含金量, 忽略自身特点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及自身的长远发展,过分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一些大学生目前还对自己大学生的身份抱着优越感,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毅力,习惯了大学时松散的自我放纵,加之对社会缺乏客观认识,接触社会比较少,对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因而对自我定位和就业的期望值偏高,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很容易导致在就业过程中遭到拒绝,生出挫败感,从此一蹶不振,陷入就业恐惧中,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凸显。

4、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只重视考试和分数,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够重视,职业素养较差。因此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沟通能力,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和礼貌,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以及认真学习的态度的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求职和就业效果。

三、大学生“就业梦”实现路径探析

教育部指出:“各地各高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和安排,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和渠道,构筑大学生“就业梦”的平台,需要系统性、全局性、深入性地整合教育资源。

(一)就业指导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就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就业指导的有力支撑点,产生着引领和导向作用。构筑大学生“就业梦”平台,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就业服务中心的指导,而且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就业观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而一些高校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将“就业率”当作任务来抓,求数量不求质量,片面追求就业技巧、就业信息、就业途径等,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缺乏实质性的指导,从而削弱了就业指导的作用和实效。

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首先,要与大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相结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状况,对影响学生就业的原因进行理性分析,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行为,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高校的就业指导、专业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共同承担起全面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就业、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职责。再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过程。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需要建立一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书记和就业主管人员等组成的就业指导基本队伍, 辅以专业教师、外来专家、学者。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进行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方向并做出合理的规划。二者在目标上都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内容上相互统一、相互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体现。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和强烈的共鸣。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首先,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状况结合起来。其次,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就业观教育等,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就业现状等相结合,统一于职业理想当中。再次,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和认知系统在职业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倩,何捷娴.从统计图表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思政厅[2009] 1 号).

[3]陆晓花,张志华.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及对策分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9( 4 ):68.

[4]颜彬,长杰,徐雅颖.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问题研究[J].大学生就业,2013(2):47.

[5]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思想政治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6.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